为什么最后是又笨又慢的曾国藩成了大事?

30岁以前的曾国藩,可以说相当平庸。

当时湖南人才济济,同时代的罗泽南、胡林翼、郭嵩焘等人都是一时之选,更别提公认才智超群的左宗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左宗棠经常评论曾国藩,说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

甚至在成了大功之后,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曾当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说他反应太慢。

曾国藩从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数第二。

如果生在上世纪80年代,估计考五六次也考不上大学。

比他小1岁的左宗棠则厉害多了,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1。李鸿章中秀才时17岁。

不读懂上一句,决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决不摸下一本书

材质很一般不能怪曾国藩,因为他父亲曾麟书的基因就很一般。曾麟书自幼读书非常用功,奈何天资愚钝,考了10次县试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才中秀才。次年他考了7次的长子曾国藩也终于中了秀才,屡屡落榜的两父子差一点就成了“同学”。

曾国藩读书用的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或许,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在家人,特别是他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

后来他的父亲不再充当他的闹铃,他就自己制作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不走捷径,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曾国藩就中了举人。四年后,他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中了秀才的同学,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表面上看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实际上是厚积薄发的硕果。

这让曾国藩发现原来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被困祁门时,曾国荃曾要求去解救老哥,但老哥死活不同意,曾国藩对他说:我就是死在祁门,你也不能来,你的目标就是安庆,一步都不许动。

曾国荃向老哥抱怨说:“我在安庆很难熬,守城的是长毛贼里很能打的叶芸来,前来支援的是陈玉成兵团,这二人都不是善茬。尤其安庆是陈玉成的老家,他的家人都在安庆城,所以他攻击起来异常凌厉,我快支撑不住了。”

曾国藩回复道:不许废话,坚持就是胜利。安庆的得失,关系到咱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安危。你要咬定安庆,绝不动摇。我连北上勤王都没有去,你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吗?!”

平定太平天国,全部加起来也就是四次胜仗

曾国藩从不投机取巧,就是打仗也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具体一点就是不停地垒墙挖沟、垒墙挖沟、垒墙挖沟……

曾国藩的湘军每到一地,先是找个背山靠水的地方垒墙挖沟,墙高八尺厚一尺,沟深一尺。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用来防敌军的马队。

光是“结硬寨”防守可不行,曾国藩的任务是进攻敌军、收复失地。湘军的进攻叫打呆仗,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城市时,湘军的任务是在四周挖沟,从不主动跟太平军打。不是挖一天两天,是驻扎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加上一道地挖,内壕对付城内的敌人,外沟对付城外的敌人援军。数年如一日地挖挖挖,一直挖得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等敌人断了粮草饿得四肢无力、人心惶惶,湘军再攻城。安庆、九江等城的外围,地形地貌都被这些湖南农民挖得变样了。

“曾国荃一直就在安庆战场,他在安庆北面的集贤关已驻扎一年,把安庆城围困的水泄不通。但按照曾国藩的指示,他主围而少攻。他的部队绕着安庆城挖了两道长壕,一道在内,围困安庆,一道在外,抵御太平天国的援兵。这种方法也是曾国藩的独创,如果只有一道围城长壕,那就成了客兵,但另外增加一道抵御援兵的长壕,就是反客为主。”

同治三年,天京(南京)城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沟围得密不透风,这是湘军挖沟两年的成果。此时的天京,如同被一头被巨蟒死死缠绕的小兽,奄奄一息,湘军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国game over。

像这样的胜仗,曾国藩之前也就打了三场,第一场打下武昌、第二场打下九江、第三场打下安庆。加上打下天京,一共四场像样的大胜仗。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叫“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不喜欢灵巧的东西,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曾国藩曾不无得意地对人说:‘湘军是最善和衷共济的一支军队,文与武和,水与陆和,兵与勇和,将与卒和,连厨子和马夫都和,全军上下几万人,如家人骨肉之联为一体,而无纤芥嫌隙生于其间。’

曾国藩高度重视‘和’文化,‘和’文化的四平八稳注定了曾国藩的用兵方略。自他出山以来,曾国藩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兵法,更没有出其不意的计谋。他靠的就是稳扎稳打,如同一块铁板,同进同退,笨拙却有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