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掰的人可能失败,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

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在大家刚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那些技能型的毕业生们最不愁工作offer,比如学财会的、学计算机的、学通讯技术的毕业生,他们对口的专业就摆在那里,无非是找一个和自己预期匹配的而已,这时大家都会感叹,还是有门专业技能好。

可是两三年后,最快获得升迁的成了那些“非技能型领域”的人,比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市场分析师、客户专员,这时大家又会说,还是万金油受欢迎。

再过两年,你会发现技能型的人才又都跑去学MBA,读在职硕士或千方百计地转管理岗去了,倒是原来那些“非技能领域”的人已经在各自领域混出头了,开始在管理中渐入佳境,于是大家又得出结论:无论有没有专业技能,最终都要转管理,才有出路。

可是再过几年,当你环视身边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真的千差万别:原本平庸的技术员,可能成为了管理层;做设计出色的,搞不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本优秀的销售,因为行业变化不再做销售,而去创业公司做了VP;还有连续创业者,最后摇身变为了投资人……

经过了这些年,已经难以分辨他们当中是技能型毕业生,还是非技能型的毕业生了——那么究竟是技能型的人才,还是非技能型的人才,最终可以在职场中领跑呢?

有次听一个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首席架构师的培训讲座,大部分听众都是怀着取经态度的程序员。演讲结束后,有个工程师问了一个专业决定他个人发展的问题,大致意思是:他面临着三种技术路线,该怎么取舍和选择?

架构师的回答令人印象很深,他说:“技术路线的选择很重要,但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你的选择,无法完全替代自身的知识体系”。讲到这里,许多人骚动起来,看上去并不认同他的话。

他继续在台上说:“我观察过很多技术很牛、技术平庸的人,牛掰的人可能失败,而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而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他们技术知识、项目经验、理解力、学习力的组合。”

这也是我亲眼观察到的。因此,当我们规划自己的个人发展路线时,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你最强的那块木板的单项超越,而是一套最能发挥你独特优势的组合。

一语中的:可见技能不技能的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应该是一个人整个的超级投资组合。

假设你的时间是现金流、技能、知识、阅历、人脉……这些都是值得投资的项目,你将时间和精力投到哪里,就会收获相应的东西。

有人热衷于“重仓”人脉,而有人则注重均衡每一块木板…但最终是整个打包后的组合,才能帮你达到理想中的境界。

如果我早些年能悟出这个道理,或许不至于迷惑太久。我硕士学的是非常典型的“万金油”专业——管理学。

其实除了那些纯工科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的首要冲击,都和我一样,似乎干这个也行,干那个也行,就像“万金油”一样,但由于没有特别有核心价值的技能,所以其实干什么都不太行。

可从“组合”的角度来看,即便你不是一个技术人员,短时间内,你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积累,但将时间线放长,三至五年以后,你绝对可以靠修炼组装出自己的技能套装来决胜。

我一直以为“组合”理论是我的发明,直到有天特别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曾在翰威特人力咨询公司的朋友,才知道原来人力资源咨询管理中,早就有类似的说法和发展路径了。

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以下几点是每个人“套装”中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尚不清楚该怎样设计自己套装的人,不妨从下面几项开始筹划:

第一,专业技能。无论你是不是技术型毕业生,你所工作的领域,一定会有某种专业技能,只是有些技能是一目了然并且有资质来证明的,例如“财务技能”“交互设计”“英语同传技能”等。

而有些技能则是需要你自己观察、提炼,没有客观统一衡量标准的,例如“情报信息搜集技能”“结构化表达”“谈判技能”,最“万金油”的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逻辑严密的商业分析”也是一项专业技能。

在专业技能领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并不是行业赋予你,而是岗位赋予你的专业技能了。

比如对于网管而言,能解决一个公司基础的网络问题,技术够硬是谁都能注意到的,可是网管在担任采购设备时的议价能力却千差万别,这种“谈判议价”能力,就是独特岗位赋予网管人员的边缘技能。

第二,专业经验。当你进入某个工作岗位后,无论是“根正苗红”,还是“半路出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熏陶和训练后,都可以积累出丰富的经验。

经验需要时间和项目来累积,具备一定的门槛,然而这个门槛却又不是特别高,比如市场部的活动专员,做三四年,就已经能接触到绝大部分会遇到的情况和场景了。做这个岗位,三四年,或者是七八年的,并无本质上的悬殊。

所以在经验领域,每个人要尽力去获取一些“独特项目”带来的“独特经验”,例如HR人员,如果经历过公司并购后的人员体系调整,就可以看作是非常有价值的独特经验。

再比如一个普通的行政人员,如果经历过大型的公司搬家和办公室装修项目,就比日复一日地做固定行政工作的人员更有价值。

还记得《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兼任行政人事时打的第一场硬仗吗?是装修;还记得那个在阿里巴巴从行政前台升至XX的传奇人物彭蕾吗?大部分报道仍然会写,她打过无数场硬仗,例如办公室装修……

第三,人脉信息。人脉多么关键,毋庸再赘述。这里的人脉不但指那些和你直接认识的一度人脉,还指那些你的直接熟人的熟人,即弱联系的二度、三度人脉。

信息则包括输入和输出:你是否能在相对早的时机,第一时间听到重要、稀缺的信息,以及你是否能在合适的时机,传递给别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决定你个人价值的所在。

第四,学习力。学习力和以上能力版块不同,进入职场后,再也没有人主动、硬性要求你学这学那。职场学习,要么是自我驱动的行为,要么是压力驱动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职场学习力,其实直接的作用影响,是这个人拥抱“职场变化”的能力。

我还清楚的记得做咨询顾问时,有次一个地方上的大型电信集团,要我们帮助推进一个项目的落地。集团里一部分老员工坚决反对,因为这会破坏了他们既有的已经习惯的工作方式,其他大部分员工沉默观望,默默期待着项目流产失败,这样就不用有什么变化。

只有很小一部分员工,用户项目落地后,他们愿意加入先遣项目组,主动学习适应新的系统,并协助系统顺利落地。最后项目排除万难落地,这一部分人都成为了骨干。

第五,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在HR的技能模型里,并不具有这一点,而在我看来,这点太重要了。至少在现在,同样两个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会写博客、能开公众号、能持续输出专业观点的那个一定能成为KOL,自备品牌光环,当然价值度更高。

沟通能力是一个基本,即便是艺术家,都不能只关在画室里画了、也要去和代理沟通,去参加展览,还要在展览上为重要的VIP客户讲述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关于上述的每个人的技能套装,还有另一种划分和自我分析的方法,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分析的参考思路。

一种是资产型的,例如学历、技术、经验、资格证明……这些都是你已经拥有,并且可以罗列在个人简历上的;还有一种是工具型的,例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力、适应性、抗压性……这些是帮助你在做同样工作时,可取得杠杆效应的工具。

著名的时尚女魔头,《Vogue》总编Anna Wintour 之所以能成为时尚媒体界当之无愧的No.1,在于她的“套装”不仅仅限于杂志本身,也在于她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动态敏锐的嗅觉,并能以高超手腕打通时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她曾说“时尚是经济政治的折射,是文化的浓缩,是高级智慧的美的体现……在任何一期《Vogue》的封面上,你都可以嗅到当今经济政治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聪明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你不得不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组合。

任何单一的长项都可以作为竞争的门槛,然而单一的门槛,很轻易就被别人跨越了,而独特的组合,将帮你打造一个移动的堡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