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言,沉默并不是金

10月2日凌晨,有着“广告女王”、“大众情人”之称的韩国知名女星——40岁的崔真实自杀身亡,一代名伶为流言所害香消玉殒。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死在流言下的也并非崔真实一人。早在1935年3月8日,中国一代影后阮玲玉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中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含恨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以此印证了“舌根底下压死人”的俗语。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演艺界的明星会碰到流言蜚语,普通人也会面临流言的考验。流言究竟因何而起?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它们?近日,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狄福奥佐就此做了详尽回答。

熟悉的事更像真的

狄福奥佐解释说,流言是心理学上的“熟悉效应”,即大脑对反复接收到的信息容易产生积极联想,比如“听起来很耳熟,这事假不了”。

就如我国的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来告诫魏王不要听信流言。闹市中出现老虎的几率有多大?微乎其微。然而许多人奔走相告时,相信流言的人就不断增加。另外,第一次重复接受的信息最能建立信任感,而之后则遵循一种“报酬递减”规律,即每次增加的信任度随着次数的增多而减少。尽管如此,正如戈培尔所说的“谎言千遍成真理”,流言的口口相传最终还是让其可信度不断提升。

流言有过也有功

流言不仅会破坏个人幸福,还可能成为社会信念大厦上的“蛀心虫”。在狄福奥佐看来,流言最大的破坏性在于鼓动群体冲突和不信任,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而另一方面,尼古拉斯-狄福奥佐教授认为,被流言困扰的人在认清流言的本质后还应看到,闲言碎语并非十恶不赦。首先,流言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有一定的预警作用,比如有流言说自己的孩子结交了不良少年,那么这有助于你引导孩子远离不良圈子。另外,闲话还是一种搜集有用信息的方式,通过这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可以避免直截了当的尴尬询问。

“无可奉告”只会火上浇油

流言止于智者。要平息那些空穴来风的流言,尼古拉斯-狄福奥佐教授说有三个方法可供参考。

迅速回应。由于人类共有的“补空心理”,人们对不确切的事情总是格外关注,所以要赶上流言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就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不可沉默。不少人面对流言总是采用“沉默是金”的态度,在面对不实的指责时往往抱着“清者自清”的信念,每当有人询问总是采取一种“无可奉告”的态度。有实验证明,沉默不语会增加不确定感,让人们以为当事人试图掩盖什么或有什么难言之隐。

借助第三方。在有嘴说不清时,一个中立、可靠的第三方站出来帮忙说话,会让你的反驳如虎添翼。

此外,辟谣时还要注意提供详尽信息并说清来龙去脉。比如现在许多牛奶生产企业的信誉可能受到负面牵连,如果一家没有上“黑名单”的公司突然冒出来声明“我们的食品保证是安全的”,却又不对这个声明进行解释,这样唐突的言词反而会让人们心生疑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