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引导语:真心帮助人也是一种幸福。

上大三时,徐本禹在报上读到了一篇关于狗吊岩小学的文章,读着读着,他哭了,那些孩子太苦了。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这些岩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校园里开始为这些从未谋过面的孩子们募捐,呼吁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

当年暑假,徐本禹和4个同学坐上火车前往贵州。几经辗转,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猫场镇狗吊岩村。

当暑假结束返校时,狗吊岩的孩子们流着眼泪,一直把徐本禹一行送到好几公里外。

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徐本禹含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2003年4月16日晚上,徐本禹彻夜未眠,狗吊岩村孩子们期待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就在这个夜晚,徐本禹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狗吊岩村去帮助那些孩子。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7位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来到狗吊岩村。这里好像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到镇上。每天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菜汤,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没过多久,志愿者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只有徐本禹留了下来。

徐本禹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桌子上摆满了书籍,还有一些书放在床上,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徐本禹在这里一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达8个小时。他自己负责五年级1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对外界了解极少。徐本禹说:“这里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讲了10遍、20遍的东西,学生还是听不懂。有时,我气得把书一丢,走出教室,可最后还是得回来。这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诲人不倦’!”(伤感爱情语录 )

2003年12月7日,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由于何福洋和弟弟何伟都没有来上课,徐本禹来到他们家。当问他俩为什么没有去上学时,何伟说:“没有鞋穿!”说完,兄弟俩都哭了。当徐本禹把目光投向兄弟俩那沾满泥巴的小脚时,心里一阵刺痛:自己穿着皮鞋脚还冷,而他们却打着赤脚,他们怎么能够受得了?在回校的路上,徐本禹心里越想越痛……回到学校后,他拿出50元钱托人给何福洋家送去。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学校的学生增多了,现在,这里的学生从140人上升到了250人左右。慢慢地,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

而徐本禹心里的孤寂,却只有向学友、师长倾诉。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时,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 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师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报告会后,徐本禹又返回了狗吊岩村,依然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徐本禹做出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决定最充足的理由,也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编后语:是谁让我们的孩子贫穷?是谁让我们的爱心人流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