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蒿里行原文 翻译 赏析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2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

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

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

力不齐一,互相观望,

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

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

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

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

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

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

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

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凄惨

毁庙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事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