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几个交际故事

《战国策》一书是战国时代风云人物际会的舞台,是许许多多雄才辩士三寸不烂之舌的展览会,只要这些人轻耍一下嘴皮,整个国际形势就有可能被扭转。时世造英雄。是战国这样一个纷杂跌宕的时代造就出一批奇才,而他们又影响了一个时代。

《战国策》可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今天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战国策》,如贪得无厌、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狐假虎威、作法自弊、三人成虎、画蛇添足、抱薪救火、火中取栗、奇货可居等等。本文撷取《战国策》中的几个小故事,读者从中可见识一番战国策士的交际风采。

第一个是“乐羊啜羹”的故事:魏将乐羊攻打中山(公元前432年),他的儿子却在中山。于是中山就烹杀乐羊的儿子,然后送点肉羹给他,乐羊坐在帐幕下一口气喝光了肉羹。魏文候对睹师赞说:“乐羊为我的缘故,竟吞下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不吃呢!”乐羊攻下中山,凯旋回国,魏文候虽奖赏他的战功,却不怎么信任他了。

第二个是“一语救薛”的故事:孟尝君被贬退居封邑薛城时,被楚人围攻(约元公前294年),齐王却不理会他。淳于髡出使楚国回来,路过薛城,孟尝就对淳于髡说:“先生救救我吧!”淳于髡说:“请放心。”淳于髡回到齐国,报告了出使情形后,齐闵王问道:“在楚国还看到什么?”“楚人太野蛮,而薛也不自量力。”“什么意思呢?”闵王问。淳于髡说:“薛不自量力,偏偏要为先王立清庙;楚人不讲理,出手就打它。眼见清庙将被摧毁,我所以才这样说。”“是啊!先王的庙在那里。”闵王关切地说。于是闵王赶紧派兵救薛。

第三个是“不是客人”的故事: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到东周游览。周人阻止他入境,问道:“你是外地人吗?”“是自家人呀!”温人回答得很自然。可问起他住的巷名和邻居,却答不上来,官吏认为他是间谍,就把他拘留起来。周君派人来盘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说不是外地人,这如何解释?”温人回答:“我自幼读《诗》,《诗》上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怎么是外乡人呢,所以我说是自家人。”周君听了很高兴,就把温人放行了。

第一个故事,睹师赞为了排除异已,在适当的时机,仅用一句话就彻底离间了对手。本来乐羊吃儿子的肉是一种效忠行为,也得到魏文候的褒扬,但是睹师赞对魏文候的话进行了反面引伸,从而结构出一个可怕的假设,魏文候本来就生性多疑,怎能不深思后怕。

第二个故事,淳于髡片言只语救薛于危难,显示出他的足智多谋。淳于髡明知齐闵王厌弃孟尝君,开门见山地让齐闵王出兵救薛必然行不通,于是他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先从低贬薛说起,让齐闵王便于接受,然后以“楚人太野蛮,而薛也不自量力”引起齐闵王的猎奇心理,接下来又从“先王之庙”入手,引齐闵王主动上钩。因为淳于髡知道没有一位君王会坐视“先王之庙”被毁而无动于衷。

第三个故事,温人通过为周君唱赞歌而获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每个君王的梦想,而温人的话不经意间让周君的心理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满足,既然已经承认是自己的臣民,再和一介草民过不去就有失君王风度了,所以周君一高兴把温人放了。

纵观三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语言表达前深入研究过对方的心理,在揣摩对方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恰到好处的交际语言,达到行为的目的。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研究人的心理不但有助于交际,有时甚至对交际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