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为人,高调做事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社会、国家上了轨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国家社会乱的时候,自己的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谦虚,不然则会引火上身。”译成白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告诚我们要注意说话,行事要小心,做人要低调。这种低调做人的哲学透镜,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平和,并在出世与人世的平衡中,向我们提供了低调做人的终极启示。可是低调归低调,在做事上我们却应该向高标准看齐。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立即被那端正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宫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精神为之一振。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定为一甲三名,即探花。
后来折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雍正帝还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知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张廷玉得知此事后,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
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惠,名列二甲,已为荣幸。”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
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
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估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
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可喜的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乃父之风。其父能秉低调做人之原则,而其子又不负众望,能行高标之事,实在是两代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