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一生平安,怂货一生悲惨
一位刚读初中的小女生,个子长得有点慢,为了促进身体发育,妈妈让她每天带两盒牛奶去学校喝。
刚好班里有个贫困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喜欢占便宜,有同学带面包到学校吃,她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往人家面包上就是一口。小女生的牛奶自然被她盯上了。
有一天,这位贫困生终于按捺不住对小女生说: “你给我喝一瓶吧,反正你多的是!”
女生一想她是贫困生,就给了她一盒。
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来要。本是很过分的要求,但女生不知如何拒绝了,只好给了。第三天又来要,女生又给了。
如此反复,一给就是一学期。
下学期开始的时候,女孩鼓起勇气拒绝了她的要求,却被她指责为小气。女孩的内心反倒陷入不安与愧疚之中!
表面上看同情弱者,替他人着想,而意识的深处,是害怕,害怕被对方否定。于是讨好,通过讨好换得对方的认同与肯定,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所以一旦被指责为小气,明知不是自己的问题,却依然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之中。
这其实是一种“屈从型人格”,屈从型人格对温情和赞赏有极度要求,没有“他人”的存在,会无法感受情绪,对安全感极度要求,不惜迎合讨好!
所以,他们宁愿用忍耐换来对方的同情,用委曲求全换得息事宁人。
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明明不愿接受,却又不敢拒绝或是不知如何拒绝的事情:
·别人打听工资,明明很反感,不想搭理,却又硬着头皮,还要强颜欢笑,要么如实告知,要么不知所措。
·朋友邀约逛街,本来很忙或是另有安排,却又不敢正面拒绝,推推拖拖,弄得里外不是人。去了,自己不开心;不去嘛,又觉得内心过不去。
·同学聚会,不是当老板的夸夸其谈,就是当官的不可一世,剩下的就是KTV的鬼哭狼嚎。你不想去,却又觉得撩不开面子,非得硬着头皮凑个数。
……
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有些是无知过分、有些是力所难及、有些是难以忍受。本不是你的问题,可就是偏偏不敢拒绝,或是惶惶不知所措,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没有回旋的角落。
·不想告知,对方也不会脱层皮,更不敢撬开你的嘴巴;
·不去逛街,对方也不会损失什么,下次还有机会;
·不去赴约,别人聊得开心或许根本没关心过你的存在。
在别人的眼里,你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无足轻重。那你为什么不敢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敢勇敢地拒绝呢?
这一切,或许源于我们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个人边界。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是没有隐私可言的,这意味着父母可以名正言顺地忽略孩子的感受,侵占孩子的边界,让孩子听父母的话,一旦孩子“不乖”,遭遇的就是冷淡、愤怒或是惩罚。
为了获取更多的爱,孩子选择忽略自己的感受而去迎合父母的意志。很自然,长大后,他们在外面的世界也不懂得为自己划定界限,不会说“不”,不会拒绝,在他者的不断侵犯中难以释怀!
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一个不健康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负责,为了讨好别人,放弃自己的感受与信念,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容易被他人影响或是控制,他们会经常感觉到:“我很难对他人说不”。
判断一个人“个人边界”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是否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席慕容说:“发出的声音永远是有用的!”
2011年,Kim在微博上公开了一系列受伤照片,包括额头、耳部、腿部等多处严重受伤,而施暴者正是自己的丈夫,那个到处宣扬疯狂英语、家庭教育的“狂人”李阳。
家暴,在中国来说并非个例,且受害者多是女性。然而,面对家暴,大部分的中国妇女都选择了沉默和隐忍。
害怕、为了面子、为了孩子、甚至还抱着让对方回心转意的心态,一忍再忍,通过隐忍换取家庭表面的和谐。然而,无休止的纵容不过是一厢情愿。
然而,Kim站出来了,面对李阳的家暴,她坚决说“不”,并用法律手段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将李阳告上了法庭,还以女儿的名字设立公司,开展家庭培训,帮助中国妇女更好地保护自己。
不要对身边的不平等安之若素,勇敢地拒绝那些你不应该承受的东西,沉默和隐忍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你需要遵循的永远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能做任人拿捏的老好人。
或许你应该拿个小本子,将生活中那些你难以忍受的过分要求一一罗列出来,并对自己说,下次再遇到,一定不要委屈自己,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坚定地予以拒绝。
只有先懂得爱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爱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