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最忌讳的,就是这四个字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45062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有一次坐高铁,遇到一位非常“热心”的邻座大姐,她先从我去哪里入手,接着啪嗒啪嗒地开始问问题,“看你这年纪,结婚了吧”“有孩子没有啊”“你做啥工作啊”“啊,你工作忙,那你不怕老公出轨”“你们家谁管钱,我跟你说,钱还是要拽在女人手里好”……我嗯嗯啊啊地勉强应对,只想跟她说,我跟你不熟啊,大姐。
01
“交浅言深”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崔骃传》 ,原句是:“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意思是说,与交情浅的人深谈,是愚蠢。大文豪苏东坡上书给皇帝,也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可能是前车之鉴太多,“交浅言深”成了人际交往的忌讳,被过来人不断地告诫给后来者。
但我习惯想得更深一点:都说切莫交浅言深,但我们怎么判定关系亲疏?怎么判断言谈深浅?两者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人们为什么要交浅言深?我们又为什么不能交浅言深?
我们如何判断“交浅”和“言深”?
02
这次话题的关键词是“交浅言深”,我发现,虽只短短四个字,却谈及了人际交往的本质。
先说“交浅”。
人与人的关系的发展,无非从陌生到亲密、从亲密到疏远、从疏远到关系终结几种变化。社会渗透是专门研究这个发展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认为,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过渡,呈渗透式的发展。交情深浅就看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交浅”的就是指两人尚在较窄范围内,进行表层交往。
再说“言深”。
你必须熟悉一个概念:自我表露。它指的是,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言谈深浅其实就是自我表露的程度。
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衡量自我表露的程度。
广度,指自愿提供信息的广度,即所讨论话题的范围。比如,你和同事从只讨论工作相关的话题,开始谈论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
深度,指的是自愿提供信息的深度。谈的深不深,一看信息的隐私程度。比如女生之间除了谈论学业,开始讨论心仪的学长;二看,对另一个人来说是否有特殊意义。
“我爱你”就比“我爱我的家人”表露更深,“我爱你,我想马上娶你”又比单一的“我爱你”更深一层。
“言深”就是指交流的话题跨度大、彼此坦露程度深。
03
那么关系亲疏和自我表露程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评价关系亲密与否的一个方法是依据我们和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来确定的。根据分享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一段关系可以界定为随意的或者亲密的。
在一段随意的关系中,你们谈论的话题范围也许很广却无法深入,即使你们的话题范围,可以从国际政治谈到娱乐八卦,从娱乐八卦谈到股票行情,从股票行情谈到钓鱼去处,从钓鱼去处谈到某个共同朋友新买的房子,你们仍然只能算熟人。有时候你感觉某些人难以接近,关节也在这里。
在一段较为亲密的关系中,你们可以在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你的工作伙伴可能对你的感情史一无所知,但他熟悉你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工作能力、行事风格,你们可以自如地谈论对行业的见解、谈论未来计划、谈论人生追求和职业抱负。这就属于较为亲密的关系。
而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们互相表露的内容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比如伉俪情深的夫妻,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交谈的。
说白了,浅关系浅交流,深关系深交流。不同的话题广度和表露深度,体现了你和圈子里每个人的亲疏远近。
04
交浅言深的是一群想走捷径的人
我们可以从陌生人变成终生的挚友,也可以从陌生人变成厮守的夫妻。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带来互相了解,是关系发展的核心。我们正是通过互相的自我表露,让关系从表层交往到达密切交往。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在交往初期,也就是交情尚浅的时候,交往的人在透露自己的信息和询问他人的信息是审慎、节制、渐进的。
此时交往还在摸索和试探期,人们倾向与以近似程度,透露自己的信息。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就是交情达到一定程度后,卸下心防,这种严格的交换才会消失。
想象一下相亲的情景,初识的两人交换完姓名、职业等基本信息,明智的做法是从无害的天气、星座、电影谈起。他们对于与自己相关的重要信息,互相透露的时候慎之又慎,一般是你问一点,我答一点,你回答我多少,我回答你多少。
自我表露带来互相了解,两个人的关系变近,随着交情变深又带来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关系从不亲密到亲密就是这样发展的。
回想你自己的恋爱过程:
刚开始他只告诉你他的职业,后来他开始诉说工作上的不顺心、对职业前景的忧虑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刚开始他只告诉你他的家乡,后来开始谈及他和家人的关系,讲述成长的创伤;
你越来越了解他,这种了解让你感到很安心,觉得有必要去配合对方的坦诚程度。所以你也相应地说起和闺蜜翻脸的烦心事,说起不知该考研还是工作的纠结。
这情形就像你刚开始总精心打扮去见他,后来却不介意素面朝天,因为真正的你们渐渐地完全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你们的牵绊也越来越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而引起的不适。
但“交浅言深”的是一群想走捷径的人。
人为什么会选择“交浅言深”呢?背后的心理动机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个字:“套近乎”。
既然自我表露可以促进关系发展,越深层次的自我表露带来越密切的关系,那我索性在交浅时就言深。
这种策略奏效吗?当然奏效!这几乎是每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本能。连小孩都明白,交换过小秘密的小朋友会和自己更亲近,和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
05
交浅到底为什么不能言深?
既然如此,交浅为什么不能言深呢?因为这种策略虽然能奏效,却要承担巨大风险。
首先你无法控制隐私暴露的风险。
很多人对“与人交往,切莫交浅言深”这句话趋之若鹜的原因,是因为曾经被人背叛。
比如,和某人说了自己的隐私和秘密,转头就众所周知;和某人说了第三人的坏话,结果被告知当事人。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痛心疾首地得出“交浅言深”是社交雷区、交往忌讳、低情商的结论。
虽然我觉得这些情形,并不完全是交浅言深造成的。我觉得,把不愿意被更多人知道的隐私和秘密,告诉无法替你守口如瓶的人,是识人不明,问题在于对方可不可靠,和交情深浅没有关系;
向其他人说了第三人的坏话被转告当事人,不仅识人不明,自己也人品卑劣。君子坦荡荡,不轻易评判他人,何况评判不在场的第三人?判语一出,就要敢作敢当。在其他人面前说的话,也敢在本人面前原封不动地说一遍,行事才算磊落。
我在《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成为沟通高手》一文中说:
话说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说出口之后,就是它的奴隶。隐私一旦暴露就有风险,你管不住别人的嘴,就管好自己的嘴。
其次,拎不清关系,方寸感差,是社交毒药。
舒服的沟通,前提是理清楚关系和身份。
当今中国人的关系无非几种:血缘(至亲、近亲、远亲)、地缘(如各地商会)、学缘(室友、同班、同年级、同社团)、工作关系(上下级、平级)。亲疏远近有别,每个人理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掂量清楚自己的位置,就知道该说什么话。
自我表露是双方的,交浅言深就分为说自己和问他人两种情况。
说的口无遮拦就成了不合时宜。
曾有一个女同事,竟然和我说起和男朋友的床事细节,我感到极端尴尬,只好委婉地提醒她有些可以和男朋友说的话不可以告诉闺蜜,有些适合和女生朋友分享的私房话不适合告诉男友。
问的交浅言深,就成了越界的刺探。
典型的中国式长辈,俗称三姑六婆,就是典型的理不清关系。明明是几年不碰面的极其生疏的远方亲戚,非要自以为热络地盘问你每个月赚多少?对象家境怎么样?什么时候结婚?房子买哪里?句句引人不适却浑然不知,还留一句“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才走。
不止三姑六婆,不在少数的人,你明明和他特别不熟,他偏偏不依不饶地探听隐私。但说到底社交就是你来我往,一厢情愿是无效的。
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与人交往,贵在分寸。
第三,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触碰雷区。
交情浅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彼此不够了解,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交浅言深容易碰到雷区。
公认会说话的蔡康永建议,两方面的话题不要触碰:
第一,对方很容易有苦衷的、不方便对不熟的人说的。
比方说:财务状况、生什么病、感情状况、小孩的成绩等等。
第二,是对方很容易有强硬立场的,谈起来容易起争执的。
比方说支持哪支球队、讨厌哪个明星、信哪个宗教、是否素食、支不支持吃狗肉等。
与人交往,我一直主张主动真诚,但有些东西,等交情深了再讲,真的不迟。
到底还要吃多少亏,你才能学会交浅不言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