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宝宝有了规则意识吗

所谓规则意识,就是教宝宝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比如,怎么和小朋友相处、怎么在游戏中遵守一定之规、过十字路口不能闯红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

教宝宝懂得规则,不一定事事父母都参与到孩子的争执、纠纷和矛盾中来,由孩子自己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便孩子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一次女儿在幼儿园荡秋千,荡了一会儿她想换个方向坐继续荡,正当她转身的时候,一个大点的女孩迅速地坐上了秋千,女儿吓得跑到我身边,说:“妈妈让她下来!”“等姐姐玩一会儿你再玩。”“不行,就让她下来。”“你自己跟姐姐商量,看她能不能答应你。”“妈妈跟她说。”“妈妈不能说,你得自己想办法。”“不!”女儿大哭起来。“你是等一会儿再玩,还是自己去跟姐姐说?”“都不去。你就让她下来!”“那咱们回家。”女儿从幼儿园哭到家。看着眼泪哗哗的女儿,我也很心疼,但还是告诉她:“幼儿园的玩具是给小孩玩的,你想玩别人正玩着的东西,要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如果你说服不了小朋友,只好不玩这种,换其他的玩。爸爸妈妈不能代劳,因为爸爸妈妈比小朋友大很多,这样要求人家不公平。”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此后,她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也碰了不少钉子,现在多数情况下能和小伙伴和平相处了。父母要做的是,及时给予鼓励,哪怕是孩子一点点的进步。

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会遇到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有的父母十分干脆地为孩子们“明辨”是非,把架劝开了事;或指明你该怎样,他该怎样,却没有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孩子们的世界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并能在不断的冲突中形成一些他们自己的交往“规则”。懂规则、守规则者受小朋友欢迎,而“不知”者则能在争吵和被拒绝中学会规则,有助于提高其交往能力。在大人的引导和协助下,让孩子们自行解决,以体现友好,学会合作,不伤害自尊心为原则。

如何在幼小的心灵培植“规则”概念:

1、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是要求父母必须注意身教。不能两层皮: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

2、做个细心的父母。每个宝宝都会无意中做错一些事,或者有不好的行为,父母应及时发现这些苗头,制止宝宝,给宝宝讲明道理。如果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人,父母问明原由,教育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应采取非暴力方式解决,不得使用进攻性的言词或行为。要求宝宝给小朋友赔礼、给“受伤”的部位吹一吹、揉一揉,问问:“还疼吗?”劝他别伤心了:“我下次不这样了,咱们和好吧。”当发现孩子有所改善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明白你除了不喜欢他那种欺负人的行为以外,还是挺爱他的,必要时应与幼儿园老师取得联系。

3、保持理智。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了,父母怂恿孩子与人打斗是不明智的。教育孩子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对方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然后走开。如果怕挨打,告诉孩子去找老师或其他小朋友。孩子多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会避免挨人欺负。

4、给宝宝提供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年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