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幼儿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幼儿正处在成长阶段,是被教育者,需要老师引导,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机会要比成人多。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尊重和爱护幼儿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幼儿期是幼儿自尊心的萌发期,孩子的自尊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逐步增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成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要知道使他们失去自尊很容易,但是一旦失去将很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合理保护的幼儿自尊心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及家长们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
一、自尊心的含义及幼儿自尊心的特点
(一)自尊心的含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对自尊开始了研究。心理学工作者对于自尊的研究发现,自尊包括四个方面:自我评价、自信心、成就感和理想自我,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四个因素:身体和外表因素、能力和学习成绩因素、个人品德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就是说,个体依据于这些方面和因素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认知的。
在一般人的眼里,自尊心是指一种良好的素质,自尊心强的人自我认同感强,在工作业绩和社会交往上都会容易取得成功;而自尊心弱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问题。而在学术界里的定义则是,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促人向上的内在的动力,可以说是优越感、自豪感、维持体面和争取荣誉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尊重,尊严备受践踏,就难以正常的心态面对人与事,更难以抬头面对人生。
(二)幼儿自尊心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幼儿的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儿童的自尊是从四岁左右开始出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儿童的自尊也随之发展。但是,自尊的发展不同于认知的发展,自尊的发展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是既有上升时期,也有平稳时期,甚至还有短暂的下降时期。自尊特点主要表现在:
1.是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已经具有了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内心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并有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所以,他们不但急切地要求了解自己,并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镜象过程),尤其是希望家长及老师能理解、尊重自己。
2.是关注自己的形象,处于学前时期的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期望多了解自己,非常注重自己言行举止,喜欢受到他人的好评。
3.是渴望表现自己,他们总是期望有机会去表现自我,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得到自我的心理满足和求得一定的地位。
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者应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心。"要将这一目标落实到实际,是与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双方的密切配合工作分不开的。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明确幼儿的自尊心的保护与增强,对幼儿而言是受益终生的,也是为幼儿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必须储备的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之一。
(一)培养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增强
人的自尊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对未来生活和发展充满信心。幼儿期是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处于自尊心的觉醒时期。在这一时期若能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让幼儿有较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就会有利于幼儿的自尊心的增强与发展,进而增强幼儿自信心,使幼儿达到自我肯定,强化幼儿的自我评定感,更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增强
建构幼儿的主体性,是教育界关注的重心。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在其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及整体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较强,与同龄低自尊幼儿相比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及整体性。
(三)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有利于幼儿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及成功体验的获得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心理健康并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人达到自己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从而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自我选择。通过加强幼儿在实际活动中成功经验的积累,让其体验胜利的喜悦,利于增强幼儿自尊心,进而促进幼儿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发展。
(四)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注重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即在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提前下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健全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定义健康即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尊心的培养和发展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我国在保护幼儿自尊心方面存在的误区
自尊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它与儿童的心理卫生、行为问题、学业成绩、社会适应有关。自尊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儿童的适应能力,低自尊的儿童比高自尊的幼儿较容易感到无助、焦虑、自卑、不快乐,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们,就应该多加关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从点滴中保护并增强幼儿的自尊心。然而目前我国在对幼儿自尊的培养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育者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及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及抚养儿童的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对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而现在许多教育者在教育及抚养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与我们成年人一样的平等的权利,而是把幼儿总看成小孩子,进而忽视幼儿的自尊心,同时也不明白自身与幼儿的平等性。
由此出现的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严重伤害幼儿自尊心的现象。如:某些父母无视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忽视幼儿的隐私权;部分教师当中批评指责幼儿,这些都会严重的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导致幼儿在身心各面受到打击。
(二)教育方法不正确、对幼儿评价不恰当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阶段性的特点的。即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是区别于其他幼儿的,同时作为个体整个发展过程中又是不同的。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不乏出现对幼儿的评价标准有出入、不能够正确对待幼儿行为表现的现象。归结原因是成人教育者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不了解,常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发展情况,导致对幼儿自尊心的挫伤。教育者若忽视了幼儿的发展特点,盲目将幼儿进行攀比必将对幼儿的自尊造成极大的伤害,更加不利于幼儿的身心的发展。
(三)教育者无法正确的把握好对幼儿的期望值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根据幼儿现有的实际能力及情况,而是过高地估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对幼儿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却不知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幼儿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一要求而主动放弃,既不利于幼儿自尊心及自我评价感的提高,同时又阻碍了其意志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会使幼儿认为既然总达不到要求的确是自己能力的不足,最终导致严重的挫伤了幼儿的自信心。
(四)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处理或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对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在言行上时常会对幼儿心灵发展造成伤害。如父母在外人面前喝斥、辱骂幼儿;某些幼儿教师拉扯着一名犯了错的幼儿到另一个班去"亮相",让幼儿当众出丑。的确,事后幼儿的确变乖了,但是这一做法却导致了幼儿的自尊心的极大的伤害。
(五)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沟通要从心开始,很多教师忽视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无视幼儿个人表达的需要,将会失去与幼儿很好的交流机会,也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心理,更加无法走进幼儿的世界,正确的教育并积极的引导幼儿的发展。教师及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四、保护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的途径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一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里的教育活动环境以及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生活态度,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生活中更多的是与父母的相处,父母是其无形中的老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及处事方式都将无形之中影响到幼儿。平日里,父母在不经意间的关注与评价,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保护好并增强幼儿自尊心方面,家长要做好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在幼儿成长的家庭的环境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更多的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同时,幼儿园里和谐快乐的生活氛围也是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源泉。幼儿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互助;教师对幼儿的体贴、尊重、照顾,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民主和谐的环境,不单利于幼儿自尊心的保护和增强,而且还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平等的权利,不应该把幼儿总看成小孩子,忽视幼儿的自尊心,应该明白我们与幼儿是平等的。我们有自尊心孩子同样具有,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一样去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孩子有权利拥有自己发展的天地,这种权利不应该被父母所剥夺。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更利于培养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更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和加强。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加强注意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尊重幼儿的隐私权,切忌将幼儿不予公开的事情公布于众。要给孩子留有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留给孩子隐私权。
这就要求教师及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可在活动中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导作用。这样既加深了与幼儿的感情,又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对于幼儿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将是极为有利的。
(三)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在孩子经历挫折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为他们提供感情支持,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地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练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增强自信心。认真聆听孩子的谈话,做到少说多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向父母诉说什么事情,父母却一边哼哼哈哈一边想自己的心事或做其它事情,孩子会很快察觉到父母对自己没兴趣,他们会感到沮丧和生气。其实,听孩子谈话是件有趣而且必要的事情,从孩子的谈话中,家长可以知道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家长能认真聆听,不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意思的,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关心和尊重的,而且还可以根据情况给予孩子恰当的赞赏和适当的提醒。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还有利于孩子正确地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四)正确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育者应以理服人
对幼儿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应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采取积极的正面引导为主,批判教育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幼儿的不良的言行应该有极大的耐心,要让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去防止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应引导幼儿学会逐步的改正错误。
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的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应该就事论事,不要牵扯过去,不要以老眼光看待幼儿。应该在不伤害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教育工作,对幼儿适当加以指导。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育过程中把握好对幼儿的期望值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教育者对幼儿的期望应该在幼儿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的期望只会使幼儿无所适从。研究表明:成人的期望值对孩子心理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人的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在这样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里,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动力了。所以,要求教育幼儿的过程之中,应该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从幼儿的个性和能力等方面出发。要认清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同的幼儿在同一问题的解决上也存在着解决速度和解决水平的差异。
(六)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个体差异性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处,利用幼儿的长处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代替幼儿解决,而应该为幼儿提供多种方法与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启发并鼓励幼儿,让幼儿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克服每一个困难与挫折。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幼儿的自尊心得到更大的增强。
综上所述,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在抚养和教育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合理保护并增强幼儿的自尊心。这将使幼儿得到最大的益处,不仅为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储备力量,更是为幼儿走向人生成功积累重要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