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只“夜猫子”

家中有个“夜猫子”,每天折腾到晚上很迟还不肯睡觉,搅得家人天翻地覆,吃饭、喝奶也没有规律,高兴时吃得非常多,不高兴时浅尝即止,许多被此类孩子折磨得没有脾气的父母,有时甚至有近乎绝望的念头。这种兴之所至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来说尽管是不由自主的,但却极大困扰着父母对他或全家生活的安排。同样是养一个孩子,“夜猫子”型父母花的精力是其他人的几倍,其中辛劳可想而知。

点评与解析

虽说舔犊情深,但毕竟父母也是人,孩子的表现会左右父母对他的态度,而父母的态度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在这种作用的反复交错下,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教育“夜猫子”型孩子父母的最大挑战之一,即是为他们建立规律的家居生活。

在育儿措施上,用恩威并施的方式,对“夜猫子”型孩子比较好,这样能反复让孩子认识到,父母要他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只要决定了,就会贯彻到底,绝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半途而废。如要求孩子晚上十一点之前必须睡觉,到时候就熄灯,没有人会再去逗他,没有了故事,没有了音乐。如果他哭,就让他哭好了,用不着紧张兮兮的去哄他。父母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今天他哭了,没有成功,也许明天他就不哭了,坚持就是胜利,父母不要因为怕孩子哭而一味地迁就。当然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对孩子狠了点儿,为了防止孩子也这样认为,父母可找机会称赞孩子,用搂抱和亲吻告诉孩子父母很爱他,总是关注他。父母之所以那样做,不是不爱他,只是不会因为爱他而改变已决定的合理目标。

因势利导

※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的生活规律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应尽可能地保持简单、平凡的生活。孩子的稳定成长需要简单、平凡,而不是兴奋、刺激的生活。如果父母自身生活没有规律,不讲究个人卫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家中没有合适的环境,如人太多、太乱,很晚了还不断有人来来往往,都会对孩子的作息规律造成混乱。父母必须为孩子改变自己,甚至做一点必要的牺牲,陪伴孩子早睡,不过度随孩子的意愿行事。

※对孩子的常规训练,最重要的是建立规律的生活

即使孩子的生活无规律,做父母的也应明白,规律是孩子的内在需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不但是为了父母养育方便,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所需。特别是在孩子1.5岁~3岁期间,必须使孩子认识到外界的一切东西都有自己固定的规律。如果父母没有注意这一点,破坏了孩子自认的固有规律、物体排序顺序,孩子会变得很难接受,从而烦躁、不安、心神不定。

因此,父母应在无规律中尽可能建立起更多的规律,对孩子房间的布置,床的位置,被子、枕头的颜色,房间放置的物品,窗户在夜晚是关着的还是开着的,妈妈是怎么抱孩子睡觉的,或是在孩子睡前妈妈对他说的话、抚摩他的动作等细节,都要尽量保持一致,不要有太大的变化。

※在各方面培养孩子的规律性

让孩子按时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太晚到园或太早离园的孩子,容易在群体中产生疏离感。迟到的孩子难以进入团体,投入到学习和游戏中。就团体动力发展而言,当团体形成时,团体自然会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这时,想要参与团体的任何一个人,就得多花力气才能挤进团体,因此,有些国外的幼儿园甚至建议迟到的孩子,这一天就不要来园了。尽早让孩子知道并了解早起上学、不迟到是父母与儿女共同的职责。

摘自《孩子的成长优势》

编辑:小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