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冲突6大步骤

孩子们在一起玩免不了会有冲突。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常常感到为难:即便错在别的孩子,如果去批评他,也显得自己“护犊子”;如果不论青红皂白,总批评自己的孩子,又会委屈他。该怎么办?

其实,只要我们变换一下角色,就可以把冲突变成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绝好机会,让他们通过解决冲突获得成长。

丁丁和冬冬在一起玩积木。自己的城堡快搭好的时候,丁丁的积木用完了,她问冬冬:“给我几块积木,好吗?”冬冬一边搭,一边说:“这些积木我也要用。”“可是你还有那么多呢。”丁丁边拿边说,“就给我几块。”冬冬急了,大声叫:“妈妈!妈妈!丁丁抢我的积木!”

冬冬的妈妈该怎么做呢?是对冬冬说“你是主人,要让着客人,快把积木给丁丁”,还是对丁丁说“小朋友不要抢玩具,要好好玩”?

我们来看看冬冬妈妈的做法。

她没有马上对孩子们的行为做出评判,也没有马上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做,而是首先对孩子们的情绪表示理解,让她们把自己的不满都表达出来。

冬冬的妈妈对孩子们说:“我看你们俩都很生气,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好吗?”

冬冬说:“丁丁抢我的积木!”

丁丁也抢着说:“我的积木用完了,可是冬冬有好多积木,一块也不肯借给我,她一点儿也不愿意帮助别人!”

冬冬的妈妈说:“哦,我知道了,冬冬不借积木给丁丁,丁丁很生气;丁丁拿走了冬冬的积木,冬冬也很生气。是吗?”

两个孩子点点头。

两个孩子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了,她们都感到自己有权利把话说出来,大人并没有压制她们。下面,冬冬妈妈着手让她们充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冬冬妈妈接着对冬冬说:“冬冬,你怎么想的,告诉丁丁好吗?”

冬冬:“丁丁,我不想让你拿走我的积木。”

丁丁:“可是你有那么多,我只要几块,你都不肯给,我觉得你都不像我的朋友。”

冬冬妈妈:“冬冬,你听到了吗?丁丁说她只要几块,你都不肯给她,所以她很不高兴。”

冬冬:“可是那几块我也要用的。”

冬冬妈妈:“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也要用那几块吗?”

冬冬:“我需要那个半圆形来做房子的顶。”

冬冬妈妈:“那别的积木你可以给丁丁用吗?”冬冬点点头。

“丁丁,你听见了吗?她也需要这个半圆形的积木。不过她可以给你别的积木。”

丁丁:“可是,我也想用这个半圆形做房顶。”

事情都说清楚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对方的想法。现在,冬冬妈妈要开始帮着孩子们了解冲突是怎样产生的,看到自己在这场小小的冲突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自己的做法究竟让对方产生了什么反应,帮助孩子了解应该怎样与别人交流。

冬冬妈妈:“冬冬,你有没有告诉丁丁你可以给她别的积木,你想留下这个半圆形积木?”

冬冬:“没有。”

冬冬妈妈:“你看,你不说清楚,丁丁以为你一块都不肯给她,觉得你都不像她的朋友。”

冬冬:“可是她也不等我答应,就拿走我的积木,我也很生气。”

冬冬妈妈:“丁丁,你看,冬冬也愿意借给你积木,可是你不等她答应就拿走她的积木,她很生气。”

丁丁:“如果我知道她还愿意借积木给我,我就不会这样做了。”

冬冬妈妈:“冬冬,你听到了吗?”

冬冬:“听到了。”

冬冬妈妈:“如果你们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即便在这个时候,冬冬的妈妈也没有给孩子们下一个“仲裁书”,而是继续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教给她们在作决定的时候,不仅考虑自己,同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唯有这样,才能达成协议。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内心建立“公正”、“关心”这些道德的观念。

冬冬:“可是,妈妈,这块积木该给谁用呢?”

丁丁:“阿姨,我要用来做房顶。”

冬冬妈妈:“冬冬你听,丁丁说她要用这块积木做房顶。”

冬冬:“可是,我的房顶也要用的。”

冬冬妈妈:“丁丁,你听见了吗?冬冬也要用它来做房顶。”

丁丁:“那我们‘剪刀锤子布’,谁赢了谁用这块积木。”

冬冬:“我不愿意。如果我输了,我就没有房顶了。”

丁丁:“那你说怎么办?”

冬冬:“我不知道。我就是不愿意‘剪刀锤子布’,那样就总会有一个人没有房顶。”

冬冬妈妈:“你们的房顶都要做成圆的吗?”

冬冬:“我喜欢圆的房顶。”

丁丁:“我就是不喜欢方的房顶,那不好看。”

冬冬妈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其他样子的房顶?”

冬冬、丁丁:“好呀!”

接下来,冬冬妈妈引导孩子们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引导孩子们的讨论向着能达成协议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引导孩子们充分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最后,当孩子们想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她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肯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