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生”究竟洞穿了什么

近日,杭州市滨江一小四年级一位10岁男生,因学习成绩太差,被排在教室最后一位,该生在孤独中耗时5个月,竟然在教室墙上挖出了一个46厘米的深洞。

墙穿了孤独还在,差生座位难排问题实在发人深省。我认为,孤独“末位生”洞穿的岂止是教室的墙壁,而是现实教育的积弊。

这话还得从学生座次说起,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必然要涉及到学生的座次问题。不知从何时起,用成绩标准排位渐渐取代了用身高标准排位,现在,坐在教室最后一位的学生往往不是班级身高最高的学生,而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或者是“双差生”。

在“以分论优劣”的教育语境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包袱而弃之不理,所以,把这样的学生排在末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那些所谓的“双差生”,又常常被老师视作班级的“钉子户”加以“重点关照”,不是把他们人为“隔离”,就是将他们抛在遗忘的角落。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一些中小学并不鲜见。

排在末位或者是被老师“重点关照”的差生,不仅受到老师的歧视,而且还会遭到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心灵遭受创伤,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如此,这些做法还剥夺了他们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当然,这些做法也与《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问题是素质教育倡导了多年,为什么孤独“末位生”这种歧视差生的现象,还依然存在?透过那个孤独的洞口,我们应该能够管窥出教育的诟病所在。其实,所谓的差生,都是应试教育思想或偏执的评价机制逼出来的。试想,如果教育主管部门用升学率来量化学校,那么,学校就必然要用学生成绩来量化老师;学校用成绩给老师排位次,那么,老师也就自然会用成绩给学生排座次了。而这一切又都是取决于现行的考试制度,说明现行的考试制度尚且存在一定的弊病。

所以,依笔者之见,当下教育改革,应该从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方面入手。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以及特长的考核;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优差的唯一标准,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再就是,要把对学生的考评,纳入教师考核以及学校评估的评价体系之中,建构科学合理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评价机制。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差生排位难题。愿所有的“末位生”从此不再孤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