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今,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哪些行为属于个性的范畴、哪些行为属于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这其中的界限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听听专家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个“尺度”。

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的压力、父母的紧张心理和教养方式的不尽科学,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不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他们不清楚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甄中科,他建议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睡眠障碍

孩子每天晚上上床后很难入睡,不停地辗转反侧、翻动折腾,缠着父母反复讲故事。入睡后长时间处于浅睡状态,经常不明原因地突然惊醒,表现出非常恐惧的样子,表情痛苦,常伴有大呼小叫或哭闹、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甄医生介绍,也有的孩子常做噩梦,惊醒后能讲述梦中的内容,并被紧张焦虑的情绪困扰影响继续入睡;或睡觉时不让关灯,即便是睡着了再熄灯也能引起他的反应,并执意灯火通明到天亮。

选择性缄默症及失语症

少数已经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突然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家里讲话,而在幼儿园里或遇到比较熟悉的人不说话。这有可能是孩子生活在复杂的语言氛围中造成的,如父母有意让四五岁的孩子学习多种语言———爸爸教英语、妈妈教日语、爷爷奶奶教普通话,孩子一时很难适应,精神紧张,以致失语。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孩子越着急、紧张,口吃的现象越严重,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病,有些孩子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减轻症状,有的则会延续到成年。甄医生说,口吃与性子急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让孩子慢慢讲话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期是纠正孩子口吃的最佳时期。

吃手

吃手,包括吸吮手指和咬指甲。前者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现象,通常2~3岁以后孩子的注意力就逐渐从自己的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了。甄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四五岁的孩子还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嘴里,则是一种行为偏差。咬指甲也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不良行为。

恋物

在一定的时期内,孩子喜欢一件或某几件玩具、物品是正常的,但如果幼儿对它们的喜爱达到了依赖的程度,如不抱着心爱的毛绒玩具不能入睡、拒绝玩其他新鲜的玩具或终日沉浸在自己与某件物品的接触、“交流”中,独往独来,孩子就有了很明显的恋物情结。

焦虑

甄医生介绍,孩子持续一段时间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和同龄的孩子比明显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甚至惊恐;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在幼儿园里总是心悬不定,不愿当众讲话,不得以当众讲话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结巴、表达不完整;六七岁的学龄孩子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这些孩子通常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

怪异行为

甄医生说,怪异行为主要指某个孩子与多数同龄正常孩子明显不同的特殊表现,如———

拔毛癖:即随时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汗毛,以此为嗜好。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异食癖:有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吃不该吃的东西,如吃土、抠墙皮吃、捡小石头子儿吃。

反复洗手:孩子不停地用香皂反复洗手,直到洗得手指缝都发白了还不停止,随后稍稍干点事又来大洗特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