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蛋壳现象”多

有人把独生子女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称为“蛋壳现象”——外表看起来很坚强、有个性,但一敲就“碎”,心理非常脆弱,很容易走极端。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等,发病率高达10%~30%。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010年前发病率还会继续上升。那么“蛋壳儿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孩子在6~15岁这个年龄段,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比较缺乏,所以经常以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乱发脾气、暴力欺负同学、玩网络游戏等。在他们用这些方式来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或老师往往不能意识到这是孩子求助的信号,或遇到了情绪的困扰,而是为这些“坏”行为感到生气,对孩子进行惩罚和教育。这样的误解往往阻塞了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通道,也让老师和家长失去了帮助孩子走出困扰的机会。

另外,同样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孩子往往会以身心疾病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比如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生病,或者经常说这里痛那里痛,但到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父母往往会以为这是孩子在装病,逃避考试或者上学,但是有的时候却是孩子的心理压力以身体病痛的方式表现出来。

来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家庭里,很多父母都认为是孩子有问题,需要改变的是孩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康复。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使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才、升学,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做深层的情感交流,才致使孩子缺乏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和支持力量。如果父母过于紧张焦虑、急功近利、情绪起伏不定,那么怎么可能指望孩子有一颗平静、稳定的心呢?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从美国发源起的家庭治疗,就开始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个人的心理问题。在家庭治疗者看来,个体的问题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个体的症状是功能失调的家庭系统症状,而绝对不是个体的问题。

因此,儿童的问题,需要家长参与到治疗中来。通过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关爱,并且帮助父母设置好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既不要过于冷漠疏远,也不要过于溺爱纠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精神健康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