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型儿童的勇气培养

儿童依恋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提倡大胆创新的时代,勇气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素养,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勇气,锻炼孩子勇敢的性格品质。

彤彤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还喜欢和姐姐待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让姐姐陪,还爱在妈妈身上滚来滚去;他做什么事都先考虑是不是“危险”,如果他认为做什么事有“危险”,无论爸爸妈妈怎样说“彤彤很勇敢,肯定可以做好的!”他也不敢、不肯,并找种种理由辩解。在学校里,老师说他“学习不努力、不刻苦”。“对什么都无所谓。”彤彤妈经常把自己奋斗的经历跟他讲,彤彤好像听懂了,过后依旧我行我素。妈妈让他多做些功课,彤彤说“太累了”,“老师又没布置”。妈妈用送他非常想要的玩具作为条件激励他,甚至威胁说不好好学习就不许吃饭,彤彤则说:“那我就不玩、不要了”,“不吃就不吃”。彤彤妈认为儿子平时和姐姐、妈妈接触太多,所以缺乏男孩子的勇气。但是表扬、激励甚至体罚都不起效用。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彤彤妈发现,彤彤对自然科学内容的书很感兴趣,反复看上多次也不厌烦,并能随口说出其中的一些道理,这说明他确有潜力,有能力学得更好。逃避、退缩、胆怯和不负责任的情绪、行为表现,更多是在面对学业问题,或者被要求进行新的、或不感兴趣的尝试和练习时才出现。将彤彤在家和在校表现结合起来之后,彤彤妈想到:孩子喜欢安静的性格以及以及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的胆怯现象,是不是平时跟女性家长接触太多的原因?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心理学研究认为,依恋是孩子和他的照顾者(主要是父母)之间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依恋有三个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条件:(1)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2)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容易向对象寻求保护和支持;(3)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的靠山。彤彤面对陌生情境和任务时表现出退缩,而他对妈妈、姐姐表现出的很高的热情。对彤彤这种依恋的孩子,如果指望用说理、鼓励、激励甚至威胁、惩罚的方法让他积极、勇敢起来,不仅不能培养出他的勇气,反而会使他产生更多的畏惧心理。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依恋型儿童的四条教育方法

首先,要根据儿童的表现,拟定勇气教育的方法。

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勇气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在教育中会有某些不协调。怎么办呢?参照依恋关系的三个独特处,家长们应该观察、比较孩子在情感、行为上的亲疏,明确孩子都依恋、倾向哪些对象,进而根据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疏密、情感远近、褒贬多少等角度相对客观地“观看”自己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着重从家教的价值取向、教养方式等方面认清自家家教过程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如,彤彤妈就可以根据儿子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活动产生产生退缩行为,以此来确定应着重从哪方面对彤彤进行勇气培养。

其次,多给孩子表达各种感受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从表面看,勇气是人表现出的一定外显行为,也是孩子内心深处对自己认识的一种反映。8岁至10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数人已经能通过妈妈、爸爸、姐姐等亲人的观点和评价认识自己,但是妈妈、爸爸、姐姐等亲人对他们所说的"肯定能行"等关于勇气方面的类似评价,并不能使他们马上就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外界的评价和自我的感觉还没有完全融合为一体,所以,有正面的评价和夸奖,但像彤彤这样的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仍表现出一定的迷茫和退缩行为。因此,彤彤妈应该多给彤彤表达各种感受的机会,让孩子在表达和感受中逐渐增强信心和勇气。

第三,家庭中的各种教育力量要一致、均衡。

研究表明,教育依恋型儿童,不在于教育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父母要表现出平等的品质,要注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也就是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与机会应该一致、相等,不能以母亲为主或者以父亲为主。让孩子感到父母都是他的可以依赖信任的对象。这提醒我们,应加强孩子父亲的教育力量,随着彤彤年龄的增长,彤彤爸爸要多参与彤彤的教育活动,更多地从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引导,拓展彤彤的精神世界,帮助彤彤从更广泛和深层的精神世界中寻求勇气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化解消极情绪,增进情感沟通,寻找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对于像彤彤一样大的学龄儿童而言,应该重视他们对挫折、失败等消极情绪的表达,并且积极帮助他们化解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让他们感到虽然面对的任务和情况虽然复杂多变,但自己仍然有做的很好的方面,家人仍然理解自己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自己在解决任务中,能力能够不断增长。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们在面对可能遭受挫折或需要自己努力的任务时,勇气会越来越强。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他们会对自己逐渐形成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逐渐悦纳自己,挑战自己,进而不知不觉中摆脱胆怯、变得积极主动和勇敢起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