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94956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精品之作,属于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独具特色的人物。同时,也有描写了许多精彩段落,即便是如今读来,也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众多的精彩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更是将语言艺术和辩论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一、故事背景介绍
“诸葛亮舌战群儒”发生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方独大,北方已无敌手,只有南方的刘备和孙权有些实力,因此准备南下统一。值此危机时刻,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孙吴,欲联吴抗曹。而孙吴内部也为是抵抗还是纳降产生了分歧。
以此为背景,当诸葛亮到达孙吴之后,就与孙权的众多谋士们就此事展开辩论,并最终以诸葛亮的胜利为结局。在《三国演义》书中,该故事出现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三国演义》的原文出发,来分析、归纳和探讨一下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辩论技巧。
二、出场人物分析
(一)张昭
“舌战群儒”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张昭。就我个人看来,张昭是其中比较聪明的,他的话很有辩论技巧。
他一开始便问“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句话看似是引起谈话的由头,但实际上却是引诸葛亮入套。因为这句话的确是诸葛亮所言,并且诸葛亮性格也决定了他决计会给出一个肯定回答。
果然,在得到诸葛亮口头证实的情况下,张昭便继续设套,“刘备得到您以为如鱼得水,欲席卷荆襄”,最后提问落在“是何主见?”,这不仅仅是在质问诸葛亮,企图扯出关于孔明的黑历史,也是在进一步诱导孔明走入自己制造的圈套。
面对张昭的计谋,诸葛亮先是占领“仁义制高点”,又将刘备与刘琮置于对比的位置,这是一种防御措施,当然也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主动防御。如此一来,不但把张昭之前的进攻消弭于无形,而且为之后的反攻做好准备。
接下来,张昭的话可谓精彩,归结起来就是“刘备未得诸葛亮时,尚有一些个成就,得到诸葛亮后,却接连战败”,最后还反问一句:“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吗?”就从文人谋士角度,这些话说得洋洋洒洒,颇有道理。然而从军事上来说,仅凭一场或有限的几场战斗就判断一个人的实力,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张昭虽然在言辞中似乎占有优势,但却掩盖不了这些言论的致命缺陷,这也给诸葛亮能够攻破他提供了大机会。
诸葛亮首先以“治病吃药”类比,已经对张昭的话进行了有力批驳;而后,乘胜追击,言明“敌强我弱”、“仁义之师”,把之前已经占领的“仁义制高点”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向张昭,巧妙地将刘备的战败一笔带过,同时也让张昭无话可说。当真厉害至极呀!
(二)虞翻
虞翻第二个发问,从他的话中“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很明显是有意用“长曹操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方法来缩小共同抵抗曹操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意义,甚至是为之后可能投降曹操进行言语试探。
诸葛孔明的应对是,继续用“仁义”冠名,之后话锋一转,对比刘备和孙权,一个弱小,一个较大,然而弱小者躬行仁义独立支撑,较大者有天险可据却要投降。
这种直观而强烈的对比,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因为虞翻的论点已经变成了政治层面的“伪命题”。
(三)步骘
接下来说话的步骘。他把话题从联军抗曹和刘备的战败转移到苏秦与张仪身上,是有意用游说者的角度,指责以及蔑视诸葛亮,甚至还带有人身攻击。
这一段的诸葛亮并没有从其他层面细心分析,而是从正面进行反驳,强调了苏秦和张仪绝非只是“说客”,而是有大智大勇大谋略之人。
之后反问:“苏秦和张仪十分厉害,比那些欺软怕硬的人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就这样,那些个动不动便劝主投降的人还要嘲笑苏秦、张仪吗?”
这个反问中,苏秦和张仪作为历史上的著名说客,是诸葛亮的代表,而“欺软怕硬之徒”则是暗指眼前的这些谋士,言辞之间,高下立判。
(四)薛综
第四个出场的是薛综。薛综把辩论的话题再次转移,变成了“曹操”和“汉室”。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薛综的论点虽有故意夸大曹操之嫌,但也是有一些道理的:曹操势大,孙吴势小,一旦开战,战败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即“汉室将终”和“曹操人皆归心”。
我们要知道,在当时即便是曹操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自称“皇帝”。而薛综的这些话虽然落在“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客观角度上,但却很明显地站在了“忠君爱国”的对立面。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但当他说出这些的时候,他就已经无路可退。
果然,诸葛亮大骂他“无父无君”,诸葛亮的话是标准的“忠义之词”,是植根于无可撼动的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无法反驳,薛综自然也就败下阵来。
(五)陆绩
陆绩第五个发问,他一出场便开始对比曹操和刘备:曹操是相国之后,而刘备却是“织席贩屦”之徒,陆绩意图把二者对比,得出曹操遥遥胜出的结论。
这个对比不仅贬低了与刘备联军抗曹的意义,而且刻意忽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反“忠义”之举,如此一褒一贬,就不自觉间使曹操统一天下的正当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障。
诸葛亮的应对之策是从陆绩的论据中得出的:首先,曹操是相国之后,就应该是汉臣,是汉臣却谋反,是为“不忠”,既然“不忠”,那么即使他的地位再高也无济于事,照样是“曹贼”。
其次,对于刘备,诸葛亮则摆出事实“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如此一来,曹操和刘备的血脉地位陡然翻转,陆绩故而无话可说。
(六)严畯
整场辩论到严畯这里,诸葛亮的优势已经什么明显。严畯说诸葛亮的话“强词夺理,均非正论”,是为己方开脱,也是逐渐趋向失败的无奈。严畯之后果断结束上面的所有话题,而把交锋点点到了“经典”之上。
“经典”在严畯眼里,是儒者们的言论和理论基础,所以刻意把话题引过来,想羞辱诸葛亮,企图致命一搏。
然而他想错了,他面对的诸葛亮并非寻常之人。诸葛亮说出“腐儒”,又列举古代的贤者仁人:伊尹、子牙、张良、陈平、邓禹以及耿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又嘲笑了严畯的“腐儒”实质。
(七)程德枢
作为这场辩论的最后一人,程德枢显然已经毫无进攻之力,只得用“你未必有真才实学”来掩饰这场辩论从张昭时的占得先机变成现在十分被动的危险形势。
与此相对的是,诸葛亮已经完全掌握了辩论的主导权。
因此,面对程德枢的问题,诸葛亮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又游刃有余地提出来“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概念,并以投降王莽的杨雄为例,深刻地揭示了儒者的本质,划清了儒者的好坏之别,更是断绝了孙吴谋士们投降曹操的后路。前后照应,辩论回归了最初的主题。
三、辩论技巧归纳
(一)对黑历史的挖掘
对黑历史的挖掘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过程中非常普遍。一般来说,黑历史虽然属于过去,对当下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实际上过往的不良记录,绝对会成为辩论中的有力手段。
比如张昭说诸葛亮的黑历史,虞翻说刘备的兵败,陆绩说刘备曾“织席贩屦”,而诸葛亮说陆绩“偷桔”等等,不论是孙吴谋士,还是诸葛亮,都是将之视为一件武器。同样的,在现在的辩论中,挖掘黑历史的虽说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直接意义,却很能让人赢得胜利。
就像去年美国总统的竞选辩论一样,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辩论已经不再是对未来的“美好计划”,而是对“对手”的挖掘和“抹黑”,这于国家来说毫无意义,于个人来说又十分缺德,但行之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二)占据仁义、道义、忠义的制高点
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的辩论中,如果一方能够占据道德或者道义的制高点,那么他就会占有明显的优势。
什么是道德和道义的制高点呢?
就是指大多数人都承认的一些道理或社会规则。比如诸葛亮所说的“忠君爱国”、“匡扶汉室”、“统治者爱民亲民”等等,都是有社会和封建理论基础的,而并非个人杜撰。
面对这样的辩论言辞,即便你不同意对方的论点,也无法明确反对对方这些论据,因为“伦理的制高点”是无法被否定掉的。
就好像你不能反对“人要多做好事”、“人们要尊老爱幼”一样,有些东西不能反对,而当这些东西成为辩论者的论据时,他便拥有了一件利器。
(三)诱导对方走入己方圈套
这种辩论方法主要出现在张昭的辩论中,虽说他的辩论到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此种技巧却还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诱导对方沿着自己的设计一步步走入圈套之中,是比较经典和精彩的辩论技法。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一章中,孟子通过“托妻”、“士师”和“四境”三个层面的层层深入,逐步诱导对方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达到辩论的胜利。
(四)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在该故事中主要体现在诸葛亮在辩驳张昭时,用“治病用药”来回击张昭。类比论证能够清晰说明己方的观点,也可以强调和增加自己的论证效果,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在论证中转移或者偏离话题的目的,让对手的靶标改变,能够在特殊时候保护己方。
对比论证主要有反衬和夸张表达的效果,如在上文中提到的陆绩将“织席贩屦的刘备”和“相国之后的曹操”对比,以期抬高“曹操”、贬低“刘备”,不过被诸葛亮反杀,用“皇室帝胄的刘备”和“汉贼曹操”对比,真是同样的辩论技巧,不同的辩论结果。
这两种辩论技巧有相似之处,也有着各自的精妙之处,是辩论技巧中较为基础的手段,在现代辩论中同样十分常见。
四、结论
关于“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中的辩论技巧是难以述说尽的,因为语言只有在文字的不同组合中才能称之为语言,而辩论也只有在各种辩论技巧结合下才能称之为辩论。
辩论的各个技巧相互补充、融合,辩论才展现出了它的精彩。也可能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的这一段“神之一笔”才会跨越历史,及至如今都能让人备感钦佩,并且永远存在于古典文学的璀璨之中,历久弥新。
NSDA“SDcamps”全国英语演讲与辩论大赛(大学组)/SDcamps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与辩论大会(中小学及幼儿组)/美式辩论赛(以下简称大赛/大会)现诚招全国省市合作伙伴或城市合伙人,共同进行推广NSDA赛事品牌、举办赛事及培训活动、开展素质教育、美式营地项目等多方面合作。
我们希望认同NSDA理念,有赛事组织经验,或有教育资源,特别是有理想有热情的机构或个人一起携手,共同推广NSDA品牌、赛事及素质教育。以机构的形式,或以城市合伙人的方式均可。具体的赛事组织、盈利模式,欢迎电话或微信咨询。
微信:001213359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