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舌战方舟子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演讲中的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龙年伊始,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方舟子与韩寒之间的“代笔门”论战。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是有人代笔。这对韩寒来说,真是“地窖里中枪”。面对方舟子的质疑,韩寒没有“沉默是金”,也没有破口大骂,而是据理力辩,言语中透出理性和机智。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韩寒在和方舟子辩论中的片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寒舌战方舟子

  一、分析动机,釜底抽薪

“代笔门”最早起源于今年的1月15日,有位名叫麦田的网友,公开质疑韩寒的作品,方舟子随即加入麦田阵营,并扛起大旗。可麦田却在此时退出,并向韩寒致歉。而方舟子并未放弃,反而对韩寒发动了更加强大的“打假”攻势。对此,韩寒说:“其实他(方舟子)很多的所谓质疑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甚至转了很多谣言跟诽谤的内容在里面。他可能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做这件事情。他当时决定加入麦田的阵营的时候,麦田突然之间不干了,他可能有一种要拿着话筒唱歌,别人切歌,正要夹菜,别人转桌的尴尬处境,他很愤怒,又被很多人架在那里,等于是硬着头皮要做这件事情。”

在此,对于方舟子的“打假”,韩寒没有正面反驳,而是迂回前进,通过分析方舟子的动机,给予了方舟子沉痛一击。韩寒将方舟子的行为巧妙地比作“正要夹菜,别人转桌”,“拿起话筒,别人切歌”,将麦田撤退后方舟子的尴尬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也使人认识到,方舟子很可能是基于自己的颜面,才硬着头皮质疑韩寒。如果他真的是出于这种动机的话,他的质疑还有多少可信度呢?质疑辩论对手的动机,可谓釜底抽薪。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韩寒学一学,遇到论辩对手时,不妨质疑一下他的动机,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二、争取公众支持,占领道德高地

面对“代笔”纷争,韩寒拿出了自己的手稿,并找来身边见证了自己创作过程的人作证。可方舟子却质疑手稿的真实性,并称亲朋好友作证不可信。韩寒对于方舟子的积极回应也被其看做是“心虚”。对此,韩寒说:“我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做的事情居然一直是在举证自己……我更多的是为同行担忧。我之所以写了这么多文章去反驳,是因为一方面我想为自己说清楚很多事情,另外一方面,这事情一定不能让他们给做成了、做实了。如果把这事情做实了,那么对整个文字工作者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灾难。我有这么多的手稿,再加上证人都不能证明我的文章是我写的,那让现在在电脑前工作的所有的文字工作者怎么证明?这就意味着某一天当有一个人看你不顺眼的时候,他就从你的文章中找茬,因为这种茬其实很好找的,然后有三四个一样的人,三人成虎,再以讹传讹,就很容易把这件事情做实了。”

韩寒很聪明,他认识到,自己和方舟子都只是这场论辩的参与者,而真正的裁判是公众,自己要做的不仅是要辩赢方舟子,更重要的是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他不仅仅回应了方舟子的质疑,而是把自己的论战提升到了保护文字工作者行业的高度,这样一方面回应了对于自己“心虚”的质疑,另一方面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赢得了公众的好感和支持,对最终赢得这场论辩起到了积极作用。生活中的论辩,往往也是如此,身边的听众往往会成为论辩输赢的关键因素。因此,与人争辩时,我们不仅要说服对方,更重要的是要赢得他人的支持。

  三、界定核心词汇,给对手致命一击

方舟子告诉记者,他对署名韩寒的文章进行分析、质疑、批评,是一种言论和学术批评的自由。“我不抱有恶意的动机,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即使有错误,也在合理范围之内,不涉及侵犯名誉权。”

针对方舟子的话,韩寒反驳说:言论自由是我一直追求的,但言论自由是有界限的。比如说我出门背了个包,你可以说我的包不好看,很丑,很没有品位,但是你不能说我的包是偷的。同样,你可以说韩寒文章写得烂,写得不好,但你不能说我的文章是抄的。

方舟子打着“言论自由”的大旗质疑韩寒,貌似有理。可韩寒却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理清了言论自由的界限:你可以批评别人的作品,却不能诋毁别人的名誉。使得方舟子的论点很难再站住脚。在论辩中,对于核心名词的界定往往是很关键的一环。当别人提出某种论点时,首先要对其能表达核心概念的名词进行考察,看其所表达的意思是否适用于这个语境,看其涵盖内容的界限是否清晰。如果能在这个核心名词上找到破绽,往往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四、精妙类比,出奇制胜

方舟子称,韩寒的文章像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写的,而非一个80后。方舟子还找出了韩寒和他的父亲在对一些往事回忆上的出入来攻击韩寒。

韩寒回应道:隔了十三年,回忆起来,十三年前的某一天,你参加别人的一个婚礼,到底是谁先到的,真的是记不太清楚。就好像让你回忆一下,十三年前的一天,你到底吃的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请问你们能记得非常清楚吗?他说我的文章像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人写的,其实他现在的行为才像是真正文革的行为。就像延安整风的时候,姚文元、康生把不同的人关在不同的房间里,问他们三年前的某一天他们在做什么事,从口供中找出不一样的,然后打倒这些口供不一样的人,说他们说谎,作假。人的记忆都是有偏差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

方舟子从韩寒的文章中找出一些词句,捕风捉影、大做文章,以此作为攻击韩寒的证据。韩寒在反驳方舟子的同时,举出姚文元、康生的“文字狱”行为,与方舟子的所作所为进行类比,使得方舟子行为的荒唐性一览无余。类比是辩论中的一把利器,用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行为或观点,与辩论对手的行为与观点进行类比,往往能更鲜明地指出其荒谬之处,出奇制胜。

韩寒向来以言语犀利著称,然而在这场论辩中,他却没有用自己的“犀利”与方舟子针锋相对,反而是收敛了不少锋芒,有理有据,并努力争取公众的信任。这大有一种金庸小说中“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味,韩寒以“无锋”应对方舟子的“枪”,反而取得了不菲战绩,稳站上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