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优秀教师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首先住在坐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问题。因为我所负责的话题非常大,而我本人又只是一名一线教师,所以只能从我个人的眼界出发谈一己之见,言语不周处望各位原谅。

我谈的话题是:“当前的教学体制、教育方式、教育改革等方面成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对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看法,二是对教育方式的感受,三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体会与反思。

一 对当前教育体制的看法。

提到中国教育体制,相信大家可以从各种渠道看到很多负面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教育体制被认为不改不行。谨举三例: 一是近些年的学生出国热,且出国人口低龄化。在出国大军中有大量的初高中留学生,尽管他们出国的动机各不相同,可在客观上显现出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

二是一些人有意识地逃离学校教育。这种“逃离”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是对学校教育和中国教育体制的一种反抗。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把自己的儿子带回家,自己专门为儿子开个“私塾”教育他,如今郑亚旗已经长大成人,正在开创自己的事业。

三是2005年清华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丹青愤然辞职。不是为人情,不是为待遇,不是为学校,是为中国培养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他不能容忍美术招生过程中政治第一,外语第二,美术专业第三的顺序下无数艺术气质、修养、专业成绩俱佳的学生与他无缘这个事实。 也许,这些是个案,但是个案的出现也许带来更多的个案,直至由点及面。

在网络中,在其他一些媒体或信息渠道,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听到对现行教育体制否定的呼声。有一种印象,似乎现行教育体制不仅仅要改,而是豪无存在价值可言。对此,我以为太过绝对,以偏概全。

其一,目前中国农村、偏远或贫困地区,还有很多适龄儿童或青年对求学有着强烈的渴望,目前的体制还是在尽最大可能满足这些愿望和需求。

其二,现行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还是目前不可替代的,我们没有更好的完全不同的体制去替代它。

其三,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甚至是研究和借鉴。我们正在接待越来越多的外国教育专家和域外学习者。包括很多中学就来到中国留学的学生。

我们的体制肯定有弊端和不足,但我们不能用“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态度来对待它,我们要看到这个体制的可传承价值,并不断地通过努力去改善它改进它。我们已经在这个体制之中,我们表达心声与大胆革新的前提是服从与做好本职。

二 对教育方式的感受。

对现行学校教育方式,我身在其中,感触颇多,列举三点负面感受:

一是僵化的工厂式培养目标。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似乎要把学生塑造成完全一样的“合格产品”,整个学校教育体制如同规范标准的流水生产线,学生如同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过去一直在提,老师是园丁,可仔细想来,像是卖菜的园丁,总想着把自己园里的西红柿都种成又大又圆又红又甜的,否则就不是好西红柿。如果说现在开始尊重学生个性了,可还是觉得老师像卖盆景的园丁,盆景的个性是园丁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塑造而成的,不是植物自己的生长意志。想想看,我们在学校里认定的“好”学生,是我们的教育标准,还是孩子自己的生长标准?

二是集团军冲锋过独木桥。无数的孩子,不管天分基础兴趣条件,几乎全挤到高中,冲击高考。这种感觉一方面很壮观,很有气势规模,另一方面又非常浪费,简直是有意牺牲。同时,全国各地,略略叫得响的学校,有几个是国家标准班额?几乎都是五六十人以上,多的八九十人。日前有人去营口大石桥高中考察学习,发现该校有一万多学生,一个三十五人标准教室挤了近一百个孩子!这里,将有多少孩子成为最终高升学率的陪衬? 三是以高考为最终中学教育评价方式,使“应试”成了我们头上去不掉的“紧箍咒”。是的,老师团队中不乏“孙悟空”,但个个戴着“紧箍咒”。老师的观念和水平也在随改革与时俱进,但在高考“指挥棒”面前,老师只有服从。比如我省实行课改至今,考纲一直未定,实际教学中老师非常紧张,教学又怎么能不受影响?其他实验省区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高考方案未定,考哪册教材不定,为了不错过对考试内容的培训,有的地区就把新旧两套教材同时上马,一起教给学生。可想而知,学生的负担会有多大。在这种局面下,改革究竟是减负还是增负? 从人性的角度讲,最痛苦的事应该包括让我们去做我们不愿意做

或不应该做的事,可现在的教育现状就是老师经常这么做。提到现行教育体制,令人痛苦的地方之一就是这种违心的教育方式。

不过,可喜的是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感受到了一些变化,不是全部,但起码是开始。列举几个方面:

一是对“人”的尊重——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比如国家课改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是教育目标,而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置于一个“人”的教育起点和“人”的教育重点来看待。现在,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国建国后的教育有走极端之嫌疑,初期是侧重理论,文革中强调实践,于是不论中学还是大学,一律下农村进工厂,体验生产劳动,文革后改革开放中教育又偏向理论,现在我们大都能意识到理论偏重下实践能力的缺少对社会是一大危害。

事实上,我们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人才。事实上,文革后恢复高考选拔出的几代人才在各行业特别受欢迎,因为他们正是从实践中走出来又弥补了理论课的。今天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注意到这一点,比如过去只是少数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才开设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特色校本,现在都成了国家课程,要记入学生学分。

三是对教师的重视——对从业者的选拔和培养。现行教育在改革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水平、道德层次、个人才能等方面因素,同时也促成了老师在这些方面向强势发展。这里有老师自觉的个人发展,更有学校或地区的行政性促进工作。

这些变化值得人欣慰,可还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忧虑:从社会导向、家长关注、教师观念等几个方面看,我们还是多关注“升学”少关注“发展”,把孩子成长的手段或途径当成了唯一目的。

今天虽然是我们的节日,也是我们的总结日,我们要将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吸取改正,让更多的孩子感受的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希望全体的教育工作者以如何更好的培养孩子为己任,将我校的教学质量再提升一个层次。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