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眼神“点亮”你的演讲 控制全场

让眼神“点亮”你的演讲 控制全场

 

美国著名演讲家爱默生说:“人用眼睛会话时,其优点几乎与舌头完全一样,眼睛的语言完全无需借助字典,全世界都能理解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态势语言,眼睛的动作和神态能够表达几万种含义。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讲都是依靠目光传递。用眼神表情达意,可以使演讲效果更好。

一、用眼神展示风采

内在涵养和外在形象是魅力之源,眼睛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眼睛炯炯有神,灼灼生辉,整个人就会活力四射,神采奕奕。

一位演讲者上台之前情绪有点不稳定,但她按照预定的解决方案迅速做了调节,稳步走上讲台。她放眼全场,眼中透出自信。“作为一个女人,在生活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但我认为检察官这个角色最重要,我要用柔弱的双肩撑起检察事业的‘半边天’,用忠诚书写检察官的风采。我清楚大檐帽上的国徽、双肩上国旗那沉甸甸的份量,这将是值得我一辈子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伴随着演讲的开场语,她的目光坚毅而凝重,配合着演讲内容把交流的热切愿望和真心沟通的诚恳态度传达给听众,让听众感受到了她的亲切及和蔼。

演讲者要善于用眼神释放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袒露友好真诚,塑造亲和力;优化仪表形象,增强光彩度。这位演讲者在表达自己对工作的热爱时,用自信的目光看着听众,在表达决心的时候,用坚毅凝重的目光给人以庄重振奋的感觉,也显示出了新时代女检察官的风采。用眼神展示自己的风采,你的演讲将更有吸引力。

二、用眼神调控现场

听众心态复杂多变,素质参差不齐,这使演讲现场难以预料,谁都可能遇到意外,如听众看报、走动、喧哗等,这很正常。但出现这种负面反应,说明交流中遇到障碍,如果任之发展或控制不好就会影响效果,甚至会导致失败。采取指责、呵斥的办法更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不仅不能消除听众的不良反应,反而会激化矛盾,加剧情绪的对立。这时,倘若选用眼神传递控制信息,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某大学开学,新生座谈,内容是自我介绍。来自农村的牛敏,刚说句“我姓牛,来自乡下”,不知谁小声说了声“乡下小牛进城喝咖啡了”。班上许多人笑了起来,牛敏很镇定:“是的,我是来自乡下的小牛,我进城来‘啃’知识,以便回乡耕耘。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我愿永做家乡的‘孺子牛’。”

讲这些话的时候,牛敏目光充满自信,直视那名捣乱者。见演讲者盯在那里,有些听众也转过去看那个人,使得他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面对引发的争议,要和颜悦色地引导和中止。如果听众特别赞成你的思想观点,你讲的正是他们早就想说、思考成熟或者特别关注、特别在意的,听众就会很兴奋、很激动,情不自禁地附和、鼓掌或者彼此之间就会讨论,甚至很投入地支持和拥护演讲者。对此,演讲者可以稍事休息,倾听大家的意见,用欣赏、感激的目光,传达自己的态度,并尽可能吸纳部分观点,巧妙中止讨论。另一方面,反对者可能因为与你的观点正好相反,或者你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或者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因此,他们会与赞成者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由于各自为政,互不相让,场面会显得很混乱。对此,演讲者可用理解、谅解的目光,向反对派予以关注,肯定他们合理化的观点,可能的话,将其纳入演讲,辩证思考,尽快结束论战。

三、用眼神增强活力

好的思想观点,需要灵动的表达,才能展示见解的独特、语言的个性。眼睛作为“另一张嘴”,可以使有声语言生动、形象起来,跳跃而富有感染力。

一位演讲者描述“尼加拉瀑布的伟大”时,这样讲道:“25万块面包,60万枚鸡蛋,越过悬崖而坠落,在河流中形成一块巨大的鸡蛋饼!白布从织布机上流到4000尺宽的河流中!一座大百货公司漂在河边上,坠下悬崖,摔得粉碎!你可以想象一下尼加拉瀑布的感染力如何?……”这些话语本身就很形象,加之演讲者眼睛随着演讲内容的挑眉皱眉,似笑非笑,以及深邃的凝望,使得听众听演讲如同看电影一样栩栩如生,形象更可感。

一段演讲辞,念出来、背出来,仅仅是文字的声音化,难免干瘪,没有质感,难以把听众带入讲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演讲就会失去吸引力。如果辅之以神采飞扬的目光,讲出来则完全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多了一个传播渠道,会使演讲显得有磁性、有灵性、有动感,嘴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结合起来就是绘声绘色,自然就提升了演讲的艺术品位,使演讲负载的内容更容易进入听众的内心。

巧妙运用眼神,可以使演讲深入内心,激发听众做出演讲者所希望的反应。目光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充满正义,饱含激情,便自然会发挥出独特的魅力,使你的演讲更有吸引力。

 

材料选取要真实,演讲才有说服力

 

近日,南方某市总工会举办了“写时代新篇,展巾帼风采”女职工演讲赛。比赛中,一名来自机械总公司的女选手作了题为“我们是亮丽的风景线”的演讲。为了讴歌女职工在企业中的拼搏精神,演讲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谁说女子不如男?就说我们的“车间花木兰”魏娟吧。她是安装车间历史上第一位女班长。由于机械行业的特殊性,她刚上任时,车间的男职工们非常不理解,议论纷纷,什么“一个女的领着一群男的干‘铁匠’活,太不成体统了”,什么“哪有女职工当钳工班长的事呀!”说啥的都有。

面对重重困难,小魏丝毫没有退缩。她说:“男职工能干的,我们女职工同样能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小魏说到了也做到了。为了完成生产指标,她带领班组人员加班加点,连续几个月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过去,钳工班总是拖车间的后腿,小魏上任后的第一个月,班里的质量、产量就跃居车间第一,并且连续3个月保持车间第一名。这下,男职工心服口服了,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感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但是,有付出才有收获。有谁知道,在荣誉的背后小魏付出了多少心血?因为工作太忙,小魏常常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每次回家总看到孩子睡着了,小脸蛋上还满是泪痕。有一次小魏加班,正赶上他的爱人也上夜班,年仅5岁的女儿只好被单独反锁在家里。凌晨1点钟,女儿在家里打通了小魏的手机:“妈妈,你快回来吧,我饿了,我害怕!”小魏的心像刀割一般,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乍一听,魏娟的事例颇有理由让我们感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钳工班创造了辉煌,为机械总公司增添了亮点。但是,仔细一想,材料却经不起推敲:即使魏娟“上任后的第一个月,班里的质量、产量就跃居车间第一,并且连续3个月保持车间第一名”这一情况是真实的,那么,干这样的重体力活,还“连续几个月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可能么?一个女人的体能禁得起这样的消耗吗?班组人员全都跟着夜以继日,连周末也不休息,这符合实际么?再说,在追求效率、讲究创新的时代,仅靠这种“加班加点”的工作方法,能创造出巨大的效益吗?至于演讲者在后面所讲的魏班长“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对孩子满怀愧疚等内容,听众倒还可以理解。可是,夫妇都上夜班,还把一个年仅5岁的女儿单独反锁在家里,这种做法恐怕不大合乎常理吧?5岁的孩子是否会拨打手机呢?这些都不免让人疑窦丛生。总之,这个材料漏洞百出,即使并非演讲者刻意杜撰,胡编乱造,而仅仅是想给先进人物“涂脂抹粉”,也难免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其实,要使演讲产生说服人、感染人和鼓动人的效果,材料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材料要切旨,要典型,要新颖,这些都没有错,但前提是这些材料必须得真实。虽然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但不论以何种渠道、何种方式获得,都必须谨慎验证,去伪存真,以求确凿无误。因为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虚假的东西,骗人的东西,也许能蒙蔽听众于一时,可一旦被人识破,不是自取其辱么?果然,这个演讲的现场反应十分冷淡,有的观众一边听演讲,一边撇嘴。

同样是这次比赛,同样是为了讴歌女职工的拼搏精神,一名来自公路战线的女选手做的题为“我们共同拼搏”的演讲,因为材料真实,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这里,我就说说我们“娘子军”的代表陈红飞吧。作为工程部的经理,她是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记得江北大桥桥面铺装时,陈红飞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她一再强调工地上绝不能有杂物,施工一定要细致。为此,她还风趣地告诉大伙:“即使有一滴汗水掉在钢板上,沥青也会起泡,日后这个气泡会长成篮球那么大!真有那天,我们就要一个个羞得往气泡里钻了!”

为了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工程队把施工时间选择在本地最为炎热的七月和八月,作业时间定在每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在这个时间段,桥面的温度常常在50摄氏度以上,而沥青的温度在110摄氏度左右。工地上,陈红飞经理和工人们一个个‘重装上阵’:身上穿的是长袖衫,脚上套的是厚布鞋,脖子上还围着毛巾。除了眼睛,整个人被裹得严严实实。尽管这样的天气,这样的装扮让人难以忍受,但陈红飞总是和工人们一样始终顶着烈日、耐着酷暑作业。有时,男工人们忙里偷闲,相互瞅着被晒得黝黑的面孔,有人还会轻松地幽上一默:“你们好好瞧瞧,人家‘非洲姑娘’比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还有干劲呢!”

这个“非洲姑娘”是谁?当然就是陈红飞。她和工人们艰苦奋战了两个月,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工程一结束,她就发高烧住进了医院。这位年轻的经理,在热浪里,只流汗,不流泪。可是,当她躺在病床上,领导来看她,告诉她,铺装质量检验后完全合格时,她的眼泪却夺眶而出,哭得像个孩子……

在这段演讲里,演讲者集中描述了陈红飞经理和工人们一起铺装桥面的感人事迹。施工前,陈红飞做工人们的思想工作,巧借比喻,分析利害,一句个性化语言真实地表现出人物严谨而不失幽默的作派;施工中,陈红飞经理和工人们一样 “穿”,一样“套”,一样“围”,一样“顶”,一样“耐”,这些真实细致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勇于担当、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品格;施工后,陈红飞经理以泪洗面,一面是作为领导的坚强、勇敢,一面是作为女人的柔弱、细腻,两者相互映衬,使听众完全能够体会到人物身上的那种独特的性格之美。

可以说,演讲者选取的这一材料十分真实。无论是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述,还是对工作环境、作业时间、劳动强度等内容的叙述,演讲者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张,不矫饰,因而为演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就难怪演讲结束,现场掌声雷动了。

通过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真实的演讲材料才经得起听众和事实的检验,才具有说服力。那些为了制造某种效果和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虚构出来的材料,不但不能使听众信服,说不定还会成为笑柄。

 

莫言诺奖演说: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亦是一次心灵独白

 

对于许多国人而言,之所以关注莫言的演讲,是想关注莫言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能否在他的演讲中论述清楚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更希望能够读懂莫言作为一名文人对于当下中国的观点和意见。除了这些,许多国人也想看一看莫言的演讲水平和演讲稿的文字水平……然而,过多地期待,最终却变成了一场看似平淡无华的“故事会”。对此,许多人表示,莫言的演讲像小学生水平。

关于莫言个人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关系,莫言曾说到“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莫言并不想把他个人的荣誉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联系在一起,更不会在国际领奖台上慷慨激昂地说“I’m made in China”,莫言只是在讲他的故事。他的淡定从容、温文尔雅,再一次征服了许多人。至于“像小学生水平”,则是一次最有诚意的心灵独白。

在莫言的演讲中,“目睹母亲被打”、“给乞丐饺子”、“多收了老人一毛钱”等故事,都与母亲有关,虽然朴实无华,却有人性的光辉。而“报告同学没有哭”中对于“表演时代”的憎恶,对“顶撞上级军官之后的洋洋得意”的反思,更能反映莫言对于过去时代的一些想法看法。创作者的任务是把故事告诉大家,而读者得出什么样的答案,则在于读者自己。

每个人都有记忆。有记忆,就会有故事。个人记忆、家庭记忆、社会记忆、时代记忆……这些都是记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莫言通过讲故事,登顶诺贝尔文学奖,也通过讲故事,完成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这是属于莫言的方式,其实也是最真诚的方式。

莫言:文学创作须独断专行

1、20多年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莫言回忆道,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2、作家影响作家根本在灵魂深处的相似。“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

3、创作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4、小说家写作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麦家:小说家会讲故事很重要

●麦家(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演讲的题目是《讲故事的人》,他表示自己作为小说家,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光是听到这个议题,我就非常非常喜欢。莫言的演讲能以‘讲故事’为题,强调小说家讲好故事的重要性,实在是非常有见地!在各种娱乐形式百花齐放的当下,小说如果光靠语言魅力‘打天下’,其状况将是岌岌可危。”

●刘慈欣(作家,“华语科幻第一人”):“我对莫言演讲中提到的《透明的红萝卜》小说的喜欢,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一词可以形容到位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在贫乏、封闭的环境中无处发泄,从而迸发出一种超常的想象力,这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我本人也曾经有过。”

●蔡骏(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最强烈的感受是:真实。他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诚恳动人,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发表一些空话、大话。而莫言在文中对自己的母亲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讲述,尤为让我感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