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四种关系 初学演讲者也可以成功

处理好四种关系 初学演讲者也可以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学习演讲的人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演讲爱好者和语言教学工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演讲实践以及与一些初学演讲者的交流,认为初学演讲,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

演讲前要不要写演讲稿?演讲时带不带演讲稿?这似乎是一些初学演讲者碰到的难题。有些初学者认为,演讲稿无非就是演讲前下点儿功夫写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诵过,如果允许带就上台照着念,否则就照原样背出来。演讲稿就起这点儿作用吗?这就涉及到了演讲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

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为演讲而准备的文字材料。由于演讲的类型和方式以及演讲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对演讲稿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严肃郑重的常规性演讲,如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由于各自的政策性和权威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等的严格要求,都必须事先备有“全稿式”讲稿,并且可以或者必须在台上照稿宣读;而英模报告、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演讲,则既可以准备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在有限时间里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实质,也可以只写出梗概或基本观点,临场充分发挥、灵活应变。至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一些特定场合的即兴演讲,虽然由于时间的紧迫“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但也应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打出“腹稿”或列个提纲,以免上台后信口开河。

初学演讲者往往人为地割裂了演讲稿与演讲的有机联系。要么把心思全放在演讲上,只考虑着上台后如何去“演”去“讲”,对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充分的时间也不愿去撰写演讲稿,或者写了也当成可有可无的“道具”,显示出心态上的浮躁;要么倾尽全力在“写”上下功夫,成语、典故、格言连篇累牍,忽略了从演讲稿到演讲之间语体上的有机转换,失去口头语言应有的通俗、朴素、简短、流畅等特点,失去了演讲的可听性,上台后唯稿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把演讲变成“作文朗读”或“作文背诵”。我们认为,作为初学演讲者,不但应认真撰写演讲稿,还应充分把握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努力达到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目的。

二、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众所周知,任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演讲亦然。演讲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演讲者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和听众心理、信息传播价值及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行为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演讲理论是从演讲实践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熔铸了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历史等许多门类的科学成果。

初学演讲的人,往往有着迫切的成功欲望,但却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或者轻视理论、盲目实践,或者死抠理论、忽略实践,结果都是屡讲屡败,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前者忽视了演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所具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忽视了对演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企图凭借浅薄的个人经验去盲目摸索或简单地模仿而形成高水平的演讲能力,要么单纯地把演讲能力等同于口头表达能力或普通话水平甚至演讲稿的写作水平,以偏概全;要么专在态势语言上下功夫,钻牛角尖;要么错把演讲理论当成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以几个演讲名人的某次演讲或几句名言作为指南,夸夸其谈。而后者则往往被当前百家争鸣的各种演讲理论惹得眼花缭乱,要么难辨真伪,无所适从;要么视理论为要诀,一招一式都非得从书本上讨说法,被理论束缚住了手脚。如此等等,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的演讲能力是天生的,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这才是古今中外的一切著名演讲家成长的共同道路。目前,在我国,以邵守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演讲学专家对演讲理论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指导我们演讲实践的宝贵财富。初学演讲的人,应该抛去浮躁,系统地掌握有关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稿的写作、口语表达技巧、演讲中的机变艺术、演讲设计等知识,把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实践相结合,开展有序、有效的演讲活动。

三、口头语言与态势语言的关系

我们习惯上把演讲中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仪表、风度、表情、手势这样一些非口头语言因素被统称为态势语言。勿庸讳言,和谐、自然的态势语言是演讲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演讲家都十分重视态势语言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但演讲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活动,首先是一种口语行为,不同于电影、电视、戏剧等表演艺术。

一些初学演讲者为了追求轰动性的演讲效果,很容易过分夸大态势语言的作用,把演讲的“演”理解为演戏,脱离具体的演讲内容,或者借鉴一些喜剧明星的表演技巧,如:模仿口技演员学鸟鸣马嘶,模仿小品演员学老年人说话、走路等;或者按演讲前精心“设计”的表情、“排练”的动作上台表演;或者简单学习一些演讲名家的演讲习惯,如毛泽东的一手叉腰一手挥动等,这些片面的做法往往给人东施效颦、矫揉造作的感觉,使演讲的形式与内容貌合神离、缺乏个性,甚至被听众斥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笔者曾听到有人对这种装腔作势、浪费时间的所谓演讲讽刺说:“如果允许的话,说不定还会有人学毛泽东同志手拿烟卷儿上场呢!”话似玩笑,但颇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还曾就演讲的得失与一初学者交流,他竟把演讲的失败归结为会场临时改换而使他难以调整“动作”这一原因上来。这种观点虽非普遍,但也绝非偶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初学演讲的人,如果过分夸大态势语言的作用,渲染态势语言的魅力,势必是哗众取宠、舍本求末,使演讲失去本来的意义,只有把丰富深刻的演讲内容、准确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和谐、自然的态势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学习演讲、最后达到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即兴演讲与常规演讲的关系

我们一般把经过演讲者深思熟虑并备有演讲稿的比较严肃郑重的演讲称之为常规演讲,而把演讲者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所发表的演讲称之为即兴演讲(注:按高振远先生的定义,见《演讲与口才》1997年1期)。

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是两种常见的演讲方式,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并无彼重此轻之分,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些初学演讲者往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认为常规演讲是念稿子或背稿子、装样子,是人人皆可为的没水平的表现,而即兴演讲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口才,所以一味追求即兴演讲而竭力否定常规演讲,初登讲台就毫不准备或只拿个简单的提纲就“即兴演讲”一通,渴望出口成章、一鸣惊人,结果往往是语无伦次、纰漏百出。我们认为,即兴演讲能力固然能真实体现演讲者的水平,但并非以“没有准备”为其根本特征,并非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信口开河、胡讲乱说,向人民群众哇哇叫的老鸦声调,而“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才是它的灵魂,更何况所谓备有演讲稿的常规演讲,也并非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诵讲稿,即使是十分严肃郑重的会议上非照稿宣读不可的,也应该是边看讲稿边看听众的。比如,我们从电视上就亲眼目睹过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国际各种政治活动中所作的经过深思熟虑、严肃郑重地写就的报告、发言,也曾聆听过他在抗洪前线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即兴演讲,这些各种场合、不同类型的演讲,十分准确地体现出演讲者独具的风采和魅力。另外,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常规演讲中,一些演讲者为了追求理想的演讲效果,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地从当时、当地听众的实际出发运用一些即兴演讲,或者放弃准备好的演讲稿,即兴发表演说(如时间不充足、听众不耐烦、演讲主题临时改变、天气地点变化等)。这些事实都说明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之间并无非此即彼的矛盾,我们学习演讲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个演讲者高水平的即兴演讲能力离不开常规演讲能力的培养,而一个只具备常规演讲能力、缺乏即兴演讲能力的人,也只能算是演讲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文化修养、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语言技巧等各方面的艰苦训练,全面培养各种演讲能力。

 

巧用照应技巧 让讲稿更精彩

 

初学演讲者很容易犯这样一种毛病,那就是在演讲时内容漫无边际、结构松散凌乱、语言拖沓累赘。然而,如果演讲者能根据演讲的目的、主题、题材等因素,恰当地运用照应技巧。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下面结合实例谈谈照应技巧在演讲中的运用。

一、扣题照应 画龙点睛

演讲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演讲中应在适当的时候照应标题,这在演讲中往往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扣题照应可以使演讲的内容向标题聚拢,指向更加明确集中,也可以使演讲的主题思想得以突出和升华。例如,19XX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纽约勃克莱博物馆公共教育协会的演讲《我也是义和团》,标题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好奇心理。演讲中,马克·吐温猛烈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中国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演讲者照应标题,画龙点睛,使听众解开疑窦,在顿悟后的释然中理解了演讲者的深意。

二、细节照应 以小见大

细节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反映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在演讲中也可以抓住某些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在演讲中反复照应,多处强调,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给听众以有益的启迪。例如,黄显达的演讲《难忘的深圳快餐》,开头讲自己初到深圳打工,吃的是廉价的盒饭。后来,条件好了,仍吃盒饭。他讲道:打工者们吃得最多的是盒饭,深圳因此又是一个高效率的快餐城。一批又一批……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的日子我还愿长期地吃盒饭,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成材的路上需要这种吃快餐的劲头和精神!朋友们,让我们在成材的路上共同拥有这种勤俭节约、分秒必争的劲头和精神。在这里,演讲者抓住了日常生活中“吃盒饭”的细节,在演讲中反复照应,最后提炼为“盒饭精神”,以小见大,以平见奇,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突出地表现了演讲的主题思想。

三、随机照应 前后勾连

在演讲过程中还可以随机照应,即前面谈到的问题,后面随时给以照应,使前后勾连,结构缜密,这有利于唤起听众的回味和联想,使演讲显得更自然随意,更容易贴近听众,打动人心。例如,许晓蕾的演讲《最后一片叶子》开头讲道: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人,想必还记得这句话:“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接下来,演讲者谈到人类破坏“绿色”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声疾呼要紧急行动起来,保护“绿色”,并以“那时,我们都会明白,最后一片落叶将带走人类的命运,也决不是危言耸听”“你可能问我,这一切还保不住你那最后一片叶子吗”“聪明的作家欧·亨利……那最后一片不凋的叶子,带来的是一个危亡病人的新生”随机照应“最后一片叶子”发表议论,这就使演讲前后勾连,浑然一体,也使演讲所揭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更尖锐突出。那寓意深刻的箴言,如警钟长鸣,时时敲击着听众的心灵。于是,整个演讲就因有了一股内在的灵动血脉,而显得新鲜活泼。

四、首尾照应 大开大合

在演讲中,开头埋下伏笔,结尾再来照应,可以使演讲的结构曲折跌宕、大开大合,而且能使布局巧妙、眉目清楚、重点突出、主题深化,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演讲《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开头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讲到这里,演讲者荡开一笔,讲自己过去对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甚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的动人事迹,感受到老前辈人格的高尚,最后再照应开头的故事: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由于演讲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技巧,前呼后应,大开大合,使整个演讲内容高度集中,结构严谨缜密,浑然一体,使听众对演讲主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引起了听众心中强烈的共鸣。

五、对比照应 比中见旨

在演讲中还有一种对比照应的手法,即列出两类既有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人或事物,在演讲过程中用对比的方式不断进行前后照应,使各自的特点在对比照应中更加鲜明,也使演讲的主题更突出,演讲者得出的结论也更让人信服。例如,阳光的演讲《丰碑与粪土》讲道:95年神州大地,有两个名字传播最广,一个是孔繁森,一个是王宝森。他俩同为领导干部,却以不同的胸怀震撼着千千万万个心灵:孔繁森为了党的事业两度进藏历时十载,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踏险履艰,恪尽职守。他爱民胜父,心系藏胞,扶危济困,情暖高原。孔繁森以他的党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在人们心目中构筑起一座丰碑。而王宝森呢?他身为京官,却为私利和享乐滥用职权,大肆侵吞、挥霍、挪用巨额公款。他道德败坏,不知廉耻,声色犬马,生活糜烂。他那腐朽的思想,堕落的行为,只能被人们视如粪土,并添上一口绿痰。整个演讲中演讲者对二者的思想、行为、影响进行了对比照应,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最后揭示演讲的主旨,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即使竖不起一座丰碑,但也决不能成为一堆粪土”的结论。

六、层层照应 一线贯穿

在演讲中,也可以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紧扣中心问题层层进行照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演讲的主旨逐层深化,演讲的结构一线贯穿,演讲的气势在层层排比中逐步推向高潮,还可以使听众在反复照应、多次强调中加深印象,对演讲主题认识更明确、更深入,从而使演讲更具有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王海滨的演讲《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中,为了驳斥外国人的“21世纪中国将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的观点和回答“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演讲者推出以下排比段:“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我想站在长城上高声呼唤:中国自己能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巅,面对黄河长江传出我心中的呼唤:中国农民能养活中国……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在大水法的残骸前跪倒,抓把泥土,写下我们共同的宣言–我们就能养活中国……由于以上排比段的层层照应,演讲才得以主题更突出、内容更集中、脉络更清晰、气势更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总之,运用照应技巧,能体现出演讲的结构布局之妙,使演讲灵活,全篇浑然,大开大合,时起时伏,前呼后应,形散神聚,能极大地增强演讲的艺术表现力。

 

学会选择事例 让演讲更有吸引力

演讲时不仅要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还要非常了解你的听众,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演说中的表达技巧,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指表达方式和措词方面的基本技巧,选择事例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所谓”援例”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例”或“举例”,以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经验的演说者,在演说时经常举例,这是因为,举例既可有效他说明问题,又能使演说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即常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用例一般应注意以下技巧:

1.贴切

演讲中举例,是为了达到“证明问题、阐述观点”的目的。因此,举例一定要贴切。举例说明不贴切是在实际演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不贴切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种是“风马牛不相及”,即例子与要说明的问题毫不相干。例如:想说明女人不应该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而举的例却是“天然游泳场中,女人不用穿衣服。古罗马竞技场上女人也是一样**着身体参加比赛。”她们在游泳中**与在竞技场中**,只是她们特有的习俗,一种独特的风尚,与妇女不必讲究衣着打扮没有必然的联系,她们中的有一些人也有可能是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这样的援例如何能为你的观点服务呢?

不贴切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即所举的例子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自相矛盾。例如,要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比“波兰的修正主义好”,例证却是波兰在修正主义统治下,民不聊生,猪肉和食糖配给制,“市民每人每周只准买两磅食糖和两公斤猪肉”。而当时,苏联已实行了定量供应,一个月供应一斤半猪肉和半斤食糖!这个例子,似乎并不是在说波兰修正主义不好,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嘲讽。

不贴切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即所举例子缺乏针对性。例如,要说明做学问应当讲究恰当的方法,以苦干加巧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举出的却都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例子,体现不出“巧”在哪里。想说明“贵在坚持”,可举的却是“在困难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的例子体现不出坚持的重要。这表明演讲人逻辑不够严密,演讲也就失去了其魅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新颖

俗话说“好话重复三遍,猫狗也会生厌。”又如: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因此有些事例,本来很好,但你用过来,我用过去,听众听来也就乏味了,觉得你的演讲也不过如此。有人一讲“潜心钻研”就举居里夫人在实验室的事;讲顽强拼搏,就举海伦·凯勒;讲贵在坚持,就举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的地板磨出一道沟,似乎大千世界就这么几个例子可举。

举办谈“信仰”的演讲会,居然有十个人争着引用布鲁诺的故事,十次高声演讲“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有听众马上嘲讽:“演讲者的心肠也太狠了,罗马教皇也不过烧死了一个布鲁诺,而演讲者们一个晚上就烧了十次!”这种“炒剩饭”式的举例,恰好暴露出了演讲者的弱点:知识贫乏,思维迟钝。

其实,只要真正留心,现实中和历史中生动感人的事例何止千万。有人看到“使用语言要注意推敲”这个题目,马上就想到举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1988 年3 月9 日《参考消息》上的“俞国华失言受人控告”的消息,便更适合你的演讲。消息说,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到韩国祝贺卢泰愚就任总统答记者问时说:“对于卢大总统即将访问北京一事,由第三国来批评并不适宜。”俞国华不加推敲,称台湾是韩国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于是有人就由此控告他犯了“主张分裂国土罪”。这一例即可说明,在有些重大的外交场合,用词用句,必须反复推敲,稍有不慎,就会差之一字,谬以千里,招来麻烦。这个例子当然比“僧敲月下门”更新鲜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3.典型  典型事例,源于生活,能深刻反映生活本质和深层的生活哲理,但这种事例往往被一些貌似平凡的表面现象所掩盖,非潜心发掘不可。

一篇“明朝晚期叛党情况分析”的文章,从理论上看,那场政治运动是历史的必然悲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具体作法看,则是闹剧。文中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有些“叛党”产生的荒诞过程。

例1,起带头作用的“叛党”。李某,平时为官嫉恶如仇,为人善良,作县令时因触犯了朝中要员亲戚被贬为县府一文职官员。抓叛党一开始,上面给每县划一个指标,不完成不行。没办法,当县令的叔叔只好说:“唉,自从你下职之后,什么工作都带头,是个老先进,这次你也带个头吧。”李某也同意带个头,于是作了叛党。

例2,抓阄抓来的叛党。黄某所在的粮会也分到一个叛党名额。评来评去评不出,有人提议用抓阉的办法,谁抓到谁就是叛党。大家觉得荒唐,但也别无良策。与世无争的黄某抓到“是”,于是成了叛党。

例3,小便后的叛党。正直的周某,是商会成员。在评叛党时,多喝了点面汤,憋不住要去小便,他一离开,便有人提了他的名,其余人附和,等他一泡尿撒完回来,已经作了叛党。  这三个例子使抓“叛党”运动实施过程显得非常荒唐,因而具有典型性。

4.具体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要想观点明确,就必须使例子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如在讲“学习专心认真”这个道理时,你就不能举这样的例:某某同学学习不专心,所以没考上高中;后来,学习专心了,所以获得了成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你也许的确知道这位同学后来是怎样专心致志的,但听众不知道,而这正是他们想知道的。所以应该这样说:

赵小兰平时学习不专心,先生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看小人书;先生要大家练习,她没写凡笔就叠纸人去了,所以成绩不好,连高中也没考上。这时她爸爸责备了她,同学们讥笑她,她心中难过极了,一个人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新付市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学习收发报。这回她接受教训了,别人将收发报当作业余爱好,她却全身心投入,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反复练习,她一边走路一边动指头地练按键。一边吃饭,也一边练。有时睡梦中,还在练。她完全生活在“滴滴咯咯”的世界里,简直入了迷。一次祖母要她擀面条,做这工作时要两手一起用,没法练习按键了,可是等祖母来拿面条时,发现桌上只有面片,面片上全是坑坑洞洞,像蜂窝一样,原来孙女又在刚擀好的面片上练起来了。后来终于取得了市级比赛第二名。

这种举例,不但有概括的叙述,而且有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具体、生动,既能传神地刻画人物,又能有力地证明“专心致志”与“取得成绩”的关系,于是给听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讲举例时,不仅要典型,而且要具体生动,要想具体生动,必须有一定的典型细节描绘。

5.有趣

演讲,是为了影响人。首先必须吸引人,才能影响人。教学要讲究“寓教于乐”,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又是听众欣感兴趣的事。这样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你的观点。剧作理论上也有这样一个法则:一折戏“从头到尾都要有趣”。演讲要达到最佳效果,也可根据上述道理,借鉴戏剧的经验。做到“有趣”。如果没有趣味,听众就会感到乏味,你演讲的方法再好,也无法对听众产生影响。让演讲有趣,举有趣的事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举例时,应尽量选择有趣的典型事例。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实际演讲操作中,吸引听众并对他们产生影响,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观点。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演讲基本技巧的要素,对于初次进行口才训练的演讲者来说,掌握它的基本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很多,如果不能抓住关键则势必会影响演讲的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