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7岁的佳佳总不爱吃饭,饿得皮包骨头,一次我帮他去老乡家走访,邻家的狗冲上来,吓得佳佳直往我身后躲。回来路上,佳佳问我为何狗只咬他不咬我,我问他狗最喜欢吃什么。“吃骨头。”他说。“对啦,你看你尽是骨头,来之前,我又没跟狗打电话;所以它就要咬你了。”“那怎样它才不咬我呢。”“像我这样,每天吃三大碗,肉包骨头,身强力壮,狗就不会咬你了”。&ld...

read more..

凭口味来掌控宝宝性格

口味与性格 关于孩子口味与性格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在研究,而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性格确实跟口味有关系。对于众多的父母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能否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近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叫“TPA性格口味密码”的小测试非常流行,它把一向缺乏操作的理论,变得简便而有操作性,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以直接作用于育儿过程中。 名词解释 什么是TPA “TPA性格口味密码&rdqu...

read more..

“一心两用”更能出色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新近合作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多至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1岁婴儿,也可在父母的教导下一边听从父母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 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完全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 其实,不少活动或工作本...

read more..

心理教师“班主任味道”太浓

喜欢训导、喜欢下命令。面对着前来咨询的学生,一些中小学心理教师总是放不下教师这个角色,充满了“班主任味道”。 “我就是怕心理教师训我。”高二女生小瑜(化名)告诉笔者,她对于即将升入高 三有着很多困惑,很想找人分担,可她就是无法开口和心理教师说,生怕心理教师会训她。小瑜说,班里曾经有同学咨询过这名心理教师,而心理教师一直和她说大道理,最终小瑜还是打了退堂鼓。 ...

read more..

别让孩子成为“问题儿童”

神经科小病号越来越多 虽然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不适应症”却在逐渐增多。因此到儿童神经科就诊的小病号也在逐渐增多,一些知名医院的专家号已经到了挂不上的紧张状态。专家提醒家长,在保证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的同时,儿童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健康更值得关注。 首都儿科研究所门诊办公室的李尔珍主任介绍,现在由于围产期保健的逐渐推广,神经科以前常见...

read more..

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方法

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没有耐心。对这类孩子应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对他们认真地做每件事,并善始善终。 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这类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但意气十足,爱打闹,规则意识较差。对这类孩子宜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使孩子体会到同伴间友...

read more..

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当回事

常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采取“忽视”的态度。那么,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 以下是儿童教育专家提出的6项建议。 ★案例: 晚饭前,妈妈告诉5岁的儿子明明,吃饭前要洗手。 可明明像没听见一样,头也不抬地玩游戏,最后还是没洗手就吃饭了。为此,明明妈妈既抱怨又担忧,这孩子是怎么了,他怎么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大人讲话呢? ●专家分析: 家长...

read more..

与宝宝分享阅读的幸福

读书,别以为这只是大人才干的事。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她也可以有来自美丽图画、妈妈动听讲述的阅读享受。特别是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来说,帮助他/她形成一种态度或观念,比教给他们某种具体技能(比如识字、数数)要重要得多。 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的有益的态度,养成一生的欣赏趣味。做一对时尚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在一天的某个时刻和孩子共同进入...

read more..

让孩子体验赠予的快乐

到朋友家做客,正聊得起劲,朋友家刚满三岁的小孩端了一只小碗走了过来,碗里放着几个蜜枣。我逗他说:“宝宝,让我吃一个好么?”小家伙竟然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个。其他的客人看这孩子挺逗,都纷纷向他索要,于是小家伙便将他碗中的蜜枣每人分了一个。 孩子如此懂事慷慨,引起了我们这些客人的一阵夸赞,小家伙笑得比吃了蜜枣还甜还美。逗完了孩子,我们便要把蜜枣放回孩子的小手,可是主人却示...

read more..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交流

两份调查表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但绝大部分孩子不愿意与家长谈心。 某日,邀请该校学生心理互助社的四名学生和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刘荣跟家长交流“如何跟孩子沟通”。 我们对现场41名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67%的家长认为自己能跟孩子愉快交流。但不久前,学校对学生做的问卷调查却显示,89%的学生很少与家长谈心。 学生们认为,父母的武器就是批评指责,对自己肯定很少,所以不...

read more..

8个线索显示宝宝智力

由于婴儿的语言刚刚开始发展,所以不能用笔纸测验来测试婴儿的智力,也得不到书面答案,父母只能通过观察婴儿的动作,来估计婴儿智力的开发情况。 大脑中最先发展的是控制脊椎、四肢的神经系统,因此,了解婴儿大脑发育、智力开发的最佳途径,就是观察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状况。运动能力发展涉及的是移动和运用身体、四肢的能力。 诊断智力开发的早期线索: 南希-贝莱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几年来潜心研...

read more..

让宝宝顺利度过恐惧心理

怕黑;怕老鼠;怕坏人;怕屋子里有妖怪……无论3岁的孩子还是6岁的孩子,几乎都有恐惧的事情。小孩子嘛,有些恐惧心理可以理解。但有家长不理解,孩子怕的都是些看起来根本不值得恐惧的平常东西。 案例1 恐惧自然现象 一天,妈妈和方方在公园游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妈妈连忙带着方方到附近的室内躲雨。阴沉的天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紧跟着传来一串闷闷的声音,跟着一声巨响,惊雷似乎就...

read more..

学生不喜欢哪类老师

一、动不动就讽刺人的老师。讽刺对自尊心最具杀伤力,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很脆弱,最经不起打击。喜欢讽刺的老师想表达的永远是否定的意思。 二、不会讲话的老师。有些老师自身很有水平,但不会讲话――“茶壶里的汤圆――倒不出来”。这类老师常常照本宣科,学、生听课,仿佛是自学。 三、废话太多的老师。有些老师上课,很容易从一个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学生上课仿佛听野史,时光虽好过,到头来...

read more..

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

孩子的成长中是不是有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呢?做为父母的您是不是也因此而伤神不已呢?看看我们为您总结的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吧! 不听话行为1 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

read more..

两极学生易患“心病”

一项对中国五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5.2%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77.9%的中学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反应。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接受咨询中发现,“两极”(成绩优秀和成绩较差)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lansin.com 案例: 小刚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父母对他寄予了无限希望...

read more..

纪律问题新招新解

面对宝贝带来或尴尬或烦恼或无奈的境地,除了冷静、规则、坚持和爱心之外,还有其他更有效率一点儿的方法吗? 两三岁的宝贝,不论是可爱还是可恨,反正他们总是会给爸爸妈妈出一些难题就是了。而爸爸妈妈们,不论是机智还是“狡猾”,反正总有一些小招数来对付他们就是了。那些正在为宝贝的这个或那个问题烦恼的父母们,来听听其他爸妈自创的应对方法吧,而且还有专家的指点,也许能对你有些启示...

read more..

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全面”。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重点中学接手重点班的语文课,班主...

read more..

全国千万儿童心理不健康

一名13岁原本学习成绩很好的男孩,学习能力忽然下降,并失去学习兴趣。在频频上网仍然寻找不到快乐后,他最终跳楼自杀。一名12岁的女孩品学兼优,钢琴考到了8级,忽然厌倦了学习和弹琴,上钢琴课前她甚至抓住老师家院子的铁栏想走逃。女孩的“退步”受到了家长的严厉批评,一周后她跳楼自杀。 中华儿童精神医学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安定医院郑毅主任医师在10月10日接受采访时说,上述两个孩子实际...

read more..

孩子画画“问题”

有个小朋友在画图时,把妈妈的脸涂成了青色的。幼儿园老师批评他说:“你怎么能把人的脸画成青颜色呢?忘了上课时老师是怎么教大家的吗?”这位小朋友很委屈地嘟囔道:“妈妈常对我发脾气,每回她的脸都是铁青铁青的嘛。” 讲这个故事的是宝山区少年宫的美术指导王蕾。王老师说,有些家长或老师,特别是一些社会上的所谓美术辅导班,总会拿“像不像”、“好看不好看&rd...

read more..

孩子故意犯错是别有用意

孩子为何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为何打架、逃学、离家出走?……当家长们纷纷抱怨孩子的行为让人头痛时,曾经成功帮教1200多名问题青少年的广州志愿者赵广军却说,孩子“变坏”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问题孩子”的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 “看到我变坏,你还能不理我吗?” “为让父母关注自己,有些孩子故意不停地犯错。&rdqu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