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冲突的定义及起因分析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冲突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各方的需要、利益不同,或者对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或者是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或者是行为方式、做事的风格不同,等等。总之,当相互关联的两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期望或实际行动不兼容时,并且这些个体同时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个体间的冲突就发生了。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冲突可以带来挑战,也可以带来机遇。
冲突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由于心存芥蒂,使得双方沟通不良、情感隔膜,甚至相互诋毁,相互拆台;或者由于互不相让、恶意攻击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但是,冲突也可以有很强的正面功能,这类似于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冲突的正面功能主要有:一方面,双方把隐藏的不满、误解公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争辩而得以澄清、化解,从而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加深关系;另一方面,双方把各自的看法及其理由摆出来,通过建设性的争论,可以形成“头脑风暴”,彼此激发新思想,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
人际冲突的五个阶段
冲突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且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双方的认知、情绪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学者潘迪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结果阶段。
在冲突潜伏阶段,可能导致双方冲突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也就是说,双方相互依赖,而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兼容,但是,双方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不兼容。当双方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且认为不能相容时,就进入了冲突知觉阶段。当双方开始分析冲突性质时,思考应对策略,而且还出现一些情绪性的反应(如紧张不安、不舒服、愤怒等)时,就进入了冲突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都需要做出选择:是回避冲突,还是公开面对冲突?只要一方将冲突公开化,就会进入冲突外显阶段,这时,双方可能发生言语上的争执、情绪上的对立,甚至行为上的对抗。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冲突升级,将矛盾扩大化、情绪化。
冲突意味着人际平衡关系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双方关系一般会达成一个新平衡,这时就进入冲突的结果阶段。冲突的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也可能是一胜一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能双赢。当然,能否达到双赢的效果,要取决于冲突的性质与双方管理冲突的水平。
人际关系从融洽走向破裂的阶段
人际冲突虽然并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但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解决彼此之间面临的问题,则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人际关系从融洽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
(一)分歧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的相互联系、相互卷入、相互拥有。它的基础是关系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共同情感的存在,彼此的关系就存在;共同情感消失,彼此的关系就破裂。
而分歧,正是共同情感消失的开端。分歧意味着人际关系双方的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和彼此的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在知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双方关系的方面倾斜,彼此都感到开始难以准确地判断对方。
(二)收敛
当双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时,沟通量会出现下降,此时双方谈话会高度注意、高度选择,并都指向减少彼此的紧张和不一致。当然,双方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足以使人们明确表示对彼此的关系不再有兴趣,情感上的拒绝水平也还较低,在表面上仍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一般而言,如果第一阶段出现的分歧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导致双方较长时间都以收敛的方式交往,则关系会出现进一步的恶化。
(三)冷漠
交往的双方开始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的气氛变得冷漠。此时人们已不太愿意进行直接的谈话,而是多凭非词语方式来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词语沟通是缺乏热情的,目光是冰冷的,也没有热情的期待。许多人际关系在这一阶段维持很长时间。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期望关系仍然朝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不愿意一下子就明确终止关系;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难一下子适应突然失去某种关系的支持。这就会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某种关系。
(四)逃避
随着关系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的双方会尽可能地相互回避,特别是避免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无所适从的窘境。关系恶化到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判断双方的情感状态和预言对方的行为反应。许多人在婚姻关系或亲人关系达到这一状况时,都经过第三者来实现间接的沟通。在知觉和理解上,这一阶段很容易发生纯粹主观的误解。因为人们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对许多本来正常的人际行为都会有过敏的反应。
(五)终止
关系的终止可能是立即完成的,也可能拖延很久。随着彼此相互交往的隔断,或彼此利益依存关系的解脱,冷漠和逃避的关系状态会转变为关系的最后终结。经历了人际关系恶化的关系终止是相互情感卷入、联系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