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勇敢和责任感的成功励志故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勇敢和责任感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你的一生。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勇敢和责任感的成功励志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给总理说憋屈的吴海
吴海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桔子水晶的创建人。连续创业者,早在19XX年就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提供酒店预订服务并最早实行会员制的商旅管理公司,商之行。三年后,商之行被携程收购。携程一度攻无不克的「雇人发卡」策略就是吴海制定的。一年半之后,吴海离开携程,损失了一大笔期权。创建财富之旅,又将财富之旅卖给新浪,新浪又转卖给艺龙。吴海在艺龙做了不到一年,再次创业,创办桔子酒店,随后创建「桔子水晶」品牌,一直到现在。
吴海随后开始了全新的创业之旅。20XX年第一家桔子酒店建立,两年时间,桔子酒店拥有20余家分店,遍布全国一线城市。20XX年在杭州创立的“水晶桔子”品牌,使其产品从中端延伸至高端,增加了品牌的市场外延。
20XX年3月23日凌晨,吴海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出一封致李克强总理的公开信,以其亲身经历披露了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利用政策漏洞对酒店企业的各种潜规则,感慨“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并表示“对企业好才能真的对人民好”。
吴海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我其实是一个封闭的人,甚至有点自闭症。”吴海说,“我很不擅长闲聊天,沟通能力是我的短板。
20XX年5月14日,在公开信发出后的第53天,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公开办公室、中国政府网、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相关负责人,以及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在中南海召开研讨会,吴海作为企业代表参加,并被安排坐在最中间主持人旁边的位置。在研讨会上,吴海才知道,他的这封信“惊动”了国务院三位领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晶均作出批示。中央编制办公室以及国家多部委,北京市、区领导都专门就公开信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简政放权向他征求意见。
2.有关蝴蝶的名人故事
蝴蝶翩翩的舞姿、斑斓的色彩和闲雅的风度,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因而成为他们借以传情言志的重要题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李商隐以蝴蝶抒发悲欢离合;“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用蝴蝶渲染恬静自由的美好氛围;“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借蝴蝶传达漂泊异乡的游子的痛苦和哀伤;“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诗句则描画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和好奇好胜的神态。在历代咏蝶诗人中,最有名的是宋代诗人谢逸,他做了三百首《蝴蝶诗》,被称为“谢蝴蝶”。
在中国文化中,蝴蝶是自由自在的象征,其源头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其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快乐而悠然地翩翩起舞,四处遨游,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醒来发现自己确实是庄周。庄子正是借蝴蝶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希望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过得轻松偷快,体现了他“万物皆一”的宇宙观和“物我两忘”的人生追求。此后,“蝶梦”成为文人心灵的慰藉,他们借蝶梦来补偿现实的愿望,来缓解心理压力。“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张孝祥《水调歌头》),“水云乡”是隐者所居,词人借此赞美了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了旷达自适的心情。
“八月蝴蝶来,双双西园草”(李白《长干行》),蝴蝶常常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中,双飞蝶就成了恩爱夫妻的象征。“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萧纲《咏蛱蝶》)这是现存最早的表现爱情的蝴蝶诗,诗人借蝶寄言,希望有情人永结同心。“苒苒双双拂昼栏,佳人偷眼再三看”(徐夤《蝴蝶》),蝴蝶的双飞衬托了久居深闺不敢与外界接触的佳人的孤独。
由于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阻挠、破坏,不少男女为情献身,长相依伴的双蝶常被看作是他们的化身,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梁祝故事。两个深爱的人受到封建包办婚姻的逼迫,死后双双化为蝴蝶。梁祝化蝶的故事一般认为是受了韩凭夫妇化蝶的影响,首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宋大夫韩凭,娶妻美,宋康王夺之,凭自杀。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蝴蝶。”
梁祝“灵魂化蝶”的传说,始见于宋末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蝶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到了明清,化蝶逐渐变成以梁祝为主体了。如冯梦龙编的《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就有梁祝合冢、化为飞舞彩蝶的情节,“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余,英台从裂中跳下。众人扯其衣服,如蝉脱一般,其衣片片而飞。再看那飞的衣服碎片,变成两般花蝴蝶,传说是二人精灵所化,红者为梁山伯,黑者为祝英台。其种到处有之,至今犹呼其名为梁山伯、祝英台也。”清代邵全彪的《祝英台小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哭,地忽开裂,堕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凄美传说,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的同情与祝愿,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在古人心目中,蝴蝶还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蝴”与“福”谐音,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在装饰性的花瓶上,人们常把瓜、蝴蝶画在一起,谐音“瓜迭绵绵”,展示对丰收的祝愿、子嗣的延续。“蝶”还与“耋”同音,因此蝴蝶又被作为长寿的借指。
3.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