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演讲与口才的技巧有哪些?
演讲与口才-演讲与口才的技巧有哪些?
演讲者的工作和演员的工作相类似—吸引观众。演员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同一个角色。如何使之保持新鲜呢?这就是演讲者能从演艺圈中学到每次你演讲的时候是不是都想要得到一个奥斯卡奖。即使一个故事你已经讲过500遍了讲的时候好像仍是刚刚想到一样。很多成功的演讲者都运用表演技巧来提升他台前技巧。毕竟。
秘诀之一: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意味着在你要行动的时候准备。它表示放弃一成不变,而是尝试新的和激动人心的东西。演员们用即兴创作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再借着剧本找到他们的最佳状态。
你能够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来架构你的演讲来进行即兴创作。在一次激励演讲中,我根据演讲的基调即兴创作,提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在为母亲花一分钟买电灯泡和花一小时为女友买50公斤大米的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以此来说明你对梦想和目标的欲望程度决定了你的行动的论点。很明显非常成功地用热情与幽默把意思表达了出去。
在说明不要不相信奇迹及自身的力量的结尾时,我变了一个魔术。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在瓶底拍打一下后,进入到了瓶内。结果你可以想象,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如睹神物,对于前面论点的记忆我相信终身亦没齿难忘,结果不言而喻。
试着用即兴的词汇来表达你已有的故事——你会发现感觉最好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你不用去管时间,重复地用中速表达或乱讲一气。
这个观点是为了让你自由和开放。即兴创作给你空间使你有创意和显得自然。
诀窍之二:保持敏锐
伟大的演员都是敏锐的反应者。他们一秒钟都不停。这意味着他们保持神经高度敏锐及紧张,不会去期望由另一个演员会去处理。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尤为激动人心,是因为他对其他演员的反应是很自然的,而不是事先计划的。
不要像我们曾经见过的那些演讲者一样,总在他的演讲中某些地方故意停上几秒钟让观众笑--而不管他讲得是不是好笑。那样就很傻了。让你的神经对你的演讲中的每件事都保持敏感,相应地调整你的演讲。
“‘魔术’是自然的发生的,”魔术师刘成认为,“对观众进行反应。通常我最好的素材是取自演讲中正在发生的东西。我的演讲不是固定在一个轨道上的火车--它更像冲浪,这样或那样移动,甚至有时往下倒!!”
导演周可也认可这样的观点,“我脑中有一个大纲,但是我从来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因为我喜欢吸引观众,”他解释道,“当你问观众问题时,你可能会得到你没有期望到的答案,这时你会去处理它。我一些最好的思路是从观众中来的。”
秘诀之三:个性化你的故事
讲故事的关键不是记忆词汇,而是记忆那种体验。演员使用一个称之为“个性化”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意味着从你的生活中提炼出一种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中的情感的影响力应用于表演的场景和故事当中。个性化是演员演得真实的秘诀。
举例来说,当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扮演杀人狂汉尼拔·莱克特时,他根据他曾经发狂地想去杀人的经历,再造了情绪的感染力。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霍普金斯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杀人狂。实际上,演员霍普金斯只是从他替代性的经历中演出真实的情绪。
作为一个演讲者,个性化意味着把你自己带进演讲。“就讲故事而言,如果你不能领会他,那观众也不能。”通过体验的再现把观众带进演讲。你得到的回报是,每一次你再造这个体验,它都会是新鲜的。
即使有时你在描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要把这个素材当作你自己的。“我所有的故事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表演老师上戏教授安振吉曾经说道,“如果我听到我喜欢的故事,我会把它重新塑造。我会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来讲述它。”
秘诀之四:强烈的意愿
一个在演员在每个场景中都有一个意愿(或是目的),一个意愿对剧本来说是一条主线。意愿激励着每个角色。哈姆雷特的意愿是杀死他的叔叔克劳蒂斯。哈姆雷特一路上有很多障碍,但是他没有这个意愿的话,这部戏就演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演讲者,你的意愿是任何你向观众所宣扬的--------你的观点。我的意愿是说服观众,双赢的谈判比单赢的更有效益。演讲者helen说,“我的意愿是让观众们说,‘哦。我从没有这样想过。’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观点。”而周可的意愿是,“不仅是提出观点,而是如何执行观点。”
没有意愿,你仅仅是一本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勇敢地站出来,并加以表达!
诀窍之五:戏剧化
演员总是要在台上尽量显得真实。但是舞台上的真实----实际上只是我对我们真实经历的强化。真实却没有戏剧性是非常了无生趣的!即时是最敏感的电影表演都会有戏剧性的成分。
我的表演导师说,戏剧化是“你需要变成你自己,但是要‘比生活夸大,’”她还说道,“要做你自己……但不是刻意的。”在以幽默结束他的关于科技的演讲时,诺贝尔得奖主对他的观众说起有关他和他的妻子在购物时看到小活塞的展示。他说道,“这次演讲最终以此来结束,就是我把活塞放在我头上,再把一个秃头的小伙子拉上台,把另一个活塞放在他的头上,然后两个人扔来扔去。”
记住好的表演是即使只是阅读电话号码簿,也会使观众得到享受。当你在和一大帮观众交流时,会有很多“电流”划过。使用这些“电流”,使演讲辉煌起来。
诀窍六:自我贬抑
提醒听众,你自己也有同样的恐惧和担忧,也像他们一样犯错。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许多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诞生到死亡,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呀,让我们在今天的演讲中解决这些难题中的一些就可以了。要记住,在你变老的时候,你不会变得更聪明。你只是变老了。你必须练习变得更聪明。自我贬抑是要认清你的弱点,帮助你更聪明。
诀窍之七:精彩地开始
第一印象很重要。演员们知道他们必须尽快抓住观众。所以他们“精彩地开始”——他们的精神一开始就很高昂。作为演讲者,你的充沛的精力能够激发和鼓舞他们,你必须开始就这样。
很多演讲者建议,“强有力地开场。”这并不意味着你开始时要尖叫或在台上跳来跳去。适应观众的精神状态,开场是比他们稍高一点,如果他们精神实在低靡,不要显得过于兴奋,这样会把他们吓跑的。
我通常以一个故事开场,快速地尽可能多地吸引观众,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抓住故事进行中的场景、气味、热情和感觉等等。当然我也曾见过演讲者用半小时来热身,我的观点是——你会失去观众,如果你花过多时间来热身。
诀窍八:远不要推销自己
你必须以诚实的方式进行,不要试图推销什么东西。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二手车推销员。所以,明天最后的幻灯片上有我这本书(阿尔图切尔的《如何成为最幸运的人》),但我要故意冲着大会组织者喊叫:"我告诉你不要把这个放在这里!",然后每个人都笑了。
诀窍之九:多样化
任何东西若总是用同样的方式表达都会显得很无聊。演员把一段场景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互有不同。演讲者要致力于强调、移动、声音、精神层次、素材等等。
你能在你的演讲的组织中加入多样性,例如,故事……过渡……故事……主要观点……故事……等等。多样性能在你的声调和声高中体现。停顿也是一种多样性。不要忘记在你肢体语言中建立多样性。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演讲者的敌人是重复。”记住,你的观众地注意力很短暂。多样性是一个抓住观众的有效方法。
诀窍之十:冒险
你记得影片《密苏里假期》马龙·白兰度演的“老奶奶”吗?愿意冒险使这位伟大的演员凸显出来了。这对演讲者也是一样的。“和观众在一起的时候要显得真实,但有时候你必须愿意从冲浪板上摔下去。”
在我刚迈入职业演讲的行业时,我曾冒险把观众带到台上,“我从来不知道谁会上来,也不知道他们会讲什么,”我必须承认,“但实在真的很刺激。”
最近,我在一次演讲中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舞台上,那是为了表现某个非常激动的心情和场景的重现,这是一次冒险。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但是没人会忘记他。人们仍然会走到我这里,问我,“乐嘉,你的膝盖没事吧?”
所以,“你的膝盖如何?”你最近有没有冒险?朋友,毕竟,我们不是进行总统辩论。我们怕失去什么呢?
诀窍之十一:对你的选择负全责
当白兰度穿上戏服,在影片《密苏里假期》在变成“老奶奶”时,就没有退路了。演员要进行有趣的选择,然后对其负全责。如果你决定戏剧化,或是决定在舞台上冒险,不要后退。当我下跪时,我猛地沉下去,让身体与地板发出沉重的撞击声,然后把头埋在地上,开始痛哭,又是尖叫又是咆哮……对我来说,负全责意味着,“对我的信息及其对观众职业的影响力充满热情和信心,”记住你要对你的信息和你的选择负全责。
诀窍十二:没有人知道简单的事实
我有时瞥了一眼演讲,总有太多的图表和数据。我吐!没有人记得原始资料。你要知道,这不是大学!尽可能简单表达事实。例如:谁都知道今天新闻中希腊真的很重要。你知道希腊的经济规模与罗得岛州相同吗?别骗人了!
诀窍之十三:你的放松在于你的专注中
如果演员的思路可以允许自由漫步,他会专注于他的紧张神经。演员通过他们专心地准备、剧本、和其他演员可以得到放松。演讲者可通过专注他们的意愿、客户、观众、定制的细节、室内的设备等得到放松。
很多演讲者通过会见和问候观众、分发材料、演讲前和观众交谈而得到放松。peter通常很专注于他的观点,他和我说过“当我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信息时,我意识到对我重要的对他们就未必重要,”他承认,“所以我专注于重新按主次先后排列我的观点。”
不要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能赢得你的奥斯卡奖。新演员常提醒为他们欢呼的影迷,他们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得到“显赫的成功”。
作为一名演讲教练,我必须让你得到足够的警告与提醒,“表演技巧是吸引人的,而且简单易用,但如果他们没有融入你自身自然的演讲风格的话,你会冒险,失去真实性,变得生硬刻意。”如何避免?你必须练习,观察反馈,直到确信你演讲中的表演技巧已经没有痕迹看不出来为止。
如果正确使用,这十个诀窍会帮助你在舞台上做好你自己。他们会帮助你表现得自然和生动,会帮助你引导你的观众。所以,就像在演艺圈中的说法,把蛋打碎,破壳而出!
演讲与口才 讲出新意征服听众
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活动,它是以叙述事件、阐明观点、抒发感情影响受众的口语表达活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是演讲的主要表达手段,然而成功的演讲却关涉到交际对象、交际语境、交际内容等诸多因素,所以,演讲技巧也涉及这多个方面。
“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往往能激发听众的热情,勾起听众的兴趣,让听众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则让人讨厌和反感,甚至让听众觉得是一种折磨,那么要想使你的演讲新意盎然、让听众爱听,下面中华口才网专家教你从哪些方面着手。
第一招:演讲思想出新
演讲思想即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也叫演讲主题,一个新颖的演讲主题,往往能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像一种巨大磁场紧紧地吸引着听众。要想使演讲主题出新,就要破旧立新,即否定、破除旧的观点,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某青年在一次题为《新时代的流行色》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表现自己吗?可我要说:表现自己又有什么过错呢?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都在表现自己吗?孔雀开屏、白鹤亮翅;一粒种子总要发一片芽叶,一株小草总要顶一朵花蕾。就连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也是自我表现的呀,金子要发光,硫磺有气味,更何况我们人呢?……如果我们屈辱地保持那种夸张变形的谦虚,临阵畏缩不前,凡事后退一步,尽管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万夫不当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没,自我淘汰。
含蓄内敛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世哲学”,一直以来,我们都主张做人要谦虚,不能太过张扬。在这里,演讲者却向传统观念“宣战”:首先他以一系列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说明宇宙万物皆自我表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最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过度的谦虚会导致自我埋没,自我淘汰”。他这一观点可谓是石破天惊,激起听众情感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之所以能得到听众积极的回应,这不能不归功于演讲思想新异。
第二招:演讲形式出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也是如此。如果演讲书都循规蹈矩,以非常正统的方式来平铺直叙,那样平庸的演讲用来催眠还可以,要想引起听众的兴趣恐怕无能为力,就更谈不上彻底征服听众。要想使听众对你的演讲“欲罢不能”,就要学会吊听众的胃口,可以在演讲辞的结构上做文章,比如改变顺序、设计悬念等等,也可以利用出人意料的反常手法,如:借助一些特别的道具或是利用特殊的行为动作等等,往往能使你的演讲新颖别致,更为出彩。
演讲比赛进入了高潮,一位演讲者上场: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者嗓音甜润,吐字清晰。可在演讲进行中,她突然走下讲台,径直朝场外走去。
台下听众面面相觑,先是小声议论,彼此猜测,继而喧声四起。 喧闹的两分钟过去了,演讲者镇静地回到了讲台上,面对激怒的观众满怀激情地说:“如果我在演讲的时候离开了讲台上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难道就不应该受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人们沉默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讲者在演讲时离开演讲台,对于听众而言,这当然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这就难怪台下喧声四起,场面差点失控。而演讲者是精心设计这一环节的,故意去激怒台下的听众,目的是为了说明: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是不能容忍的事,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而演讲者却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不但新奇有趣,还让听众更好地领悟到演讲者的演讲意图,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获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第三招:演讲语言出新
在言谈交际中,人人都喜欢听一些鲜活、新异、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而讨厌和排斥那些机械呆板的陈词滥调。不但是交际语言要求出新,演讲语言同样也要追求出新。因为新颖的语言,往往能打破人们固定的“文化心态”,从而使听众“语感”猛然扑空,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发笑,让听众得到语言艺术上的亨受。
一位中学校长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发言时讲了这样一番话: “我发现你们有些同学走向两个极端:一小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怎么读书的,只贪图享受,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对其他的事概不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作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这大概是对他们的最好写照。都说‘难得糊涂’,我看他们是‘容易糊涂’,而且是‘稀里糊涂’。另一种类型就是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那种,他们往往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这里的‘读书死’,不是真的指读书把人读死了,而是把思维给读死了。21世纪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做到‘学业和能力齐飞,修养共素质一色’。”说罢,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孩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无论是在交际还是在演讲中,老是说一些陈词滥调,这不但体现说话者没水平,还会遭到听话者的排斥。那位校长演讲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热烈回应,得益于他语言鲜活新颖,他把成语、俗语、诗词等改装活用,使得原本正统的语言变得诙谐幽默起来,整个演讲变得新意盎然。
演讲出新的“招式”远远不止以上三种,只要在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演讲奇招。总之,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要想使你的“演讲之花”永开不败、绽放异彩,就要用创新的养料来浇灌它。
跟鲁迅学演讲 借用譬喻增强感召力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演讲史上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的演讲,不仅体现着个人的强烈爱憎,而且具有很高的演讲艺术水平,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对“譬喻”手法的运用,更是达到了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地步。
一些人人熟知的生活事例,被先生信手拈来用于演讲之中,却起到了变抽象朦胧为形象具体、化艰深古奥为通俗简单,反呆板严肃为轻松幽默的强烈效果,先生演讲中的“譬喻”技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浅析。
一、用“譬喻”引导提醒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鲁迅曾到北平辅仁大学演讲。当时的青年学生限于社会环境等因素,加上当时有些**文人对下面抵**军的军队进行否定和诋毁,使学生对中国当局失去信心,并且对一些革命**也持冷淡漠视的态度。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这篇演讲辞中指出:我们的“眼光不可不放大但不可放的太大……这本是两句平常话,但我的确知道了这两句话,是在死了许多生命之后。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样讲也许还不能引起广大青年对**的足够重视,先生于是设置了一个譬喻加以引导和提醒:“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的。”先生用“譬如吃东西罢”这样一个浅显的例子,逐步引导青年去思考**们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醒人们,**们功不可没,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极端感谢的”,先生的譬喻手法,由此可见一斑。
二、用“譬喻”佐批谬论
曾有一个时期,中国文化知识界对政治分外敏感。由于**政府的高压政策,使得一部分进步人士面对国外国内的进步现象漠然置之,甚至连一些翻译家也放弃了翻译工作。鲁迅先生及时捕捉了这一思想动态,于是就有了1927年10月25日在上海劳动大学的讲话:《关于知识阶级》。
先生在演讲中说:“中国人现在胆子格外小了……人一听到俄罗斯,一看见红色,就吓得一跳;一听到新思想,更其害怕,对于较特别的思想,较新思想尤其丧心发抖……这样的害怕,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够有进步呢?……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因为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要是如此胆小,那真是衰弱的知识阶级了……”在这里,鲁迅先生巧用“吃牛肉”这一譬喻,推出“吃牛肉的人变成牛肉”这一荒唐的结论,从而否定了“接收国外文化思想便会变质”这一错误认识,虽然先生的话是温和善意的,却仍然能使得有些人从迷茫中猛醒过来。
三、用“譬喻”点睛深化
鲁迅先生的演讲,从不局限在某个问题上做一般论述,而是有放有纵,找准靶子便“猛抓一把”,触及实质,把观点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使人警醒,促人发奋。
且看《未有天才之前》的几段精彩的话:“……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说话至此,问题已相当清楚了,然而先生觉得尚不够具体生动,不太适合演讲,于是又加了一个譬喻:“——譬如想有乔木,想有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我想当时的会场上一定掌声如雷。“天才离不开民众,天才出自民众”的观点,是自“花与土”的关系中深掘出来的,感染极其强烈。如果没有这个譬喻,议论目的也能达到,但“画龙”尚未“点睛”;加上这个例子,整个演讲便活了起来,并且开掘出原来所达不到的深度,鲁迅先生的这一手法,确实达到娴熟自如的境界。
四、用“譬喻”自然过渡
1927年4月8日,鲁迅先生在黄埔军校演讲,他针对“文学与革命”这个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在当时的旧社会,唯有武装斗争才能拯救中国。
先生指出:“诸君是实际的战争者,是革命的战士,我以为现在还是不要佩服文学的好。学文学对于战争,没有益处,最好不过作一篇战歌。”到了这里理论已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继续拔高已显得相当困难,先生便出其不意地顺势而下,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譬喻:“譬如种柳树,待到长大,浓阴蔽日,农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中国现在的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把“文学与军人”的关系,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柳树与农夫”的关系,不由人不佩服先生的匠心独具。柳树对农夫来说,包含“柳树只能用来乘凉,而不能靠它吃饭”的意思。紧接着先生又将话锋转至现实,指明“中国的现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 演讲至此,又到了一定高度,先生又乘势而下,“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简明犀利,既加深了原来论述的深度,又激励广大将士奋勇战斗,豪气飞扬。统观全局,先生在极短的几句话里话锋连转两次,每次都在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蓄势而下,却自然而然不着痕迹。既有理论高度又兼顾事实,雅俗皆宜。
譬喻,从大的范围说也是一种比喻,只不过它的运用在角度、题材等方面较比喻深广得多。而且它具有灵活生动、新鲜有趣的特点,符合人的一般接受心理,因此它非常适宜在演讲中运用,学以致用,用以求善,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譬喻技巧,就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敏锐把握信息,力争使我们的演讲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