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要有情 情从何处来

演讲要有情 情从何处来

 

演讲既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演讲应蕴涵着演讲者的爱与恨,喜与乐,悲与愁,把感情作为催化剂,让听众产生共鸣。那么,怎么样把情感融进演讲稿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选材时,情感要倾注

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选择的材料连自己都无动于衷,那么就别幻想能打动别人。写演讲稿,作者的情感倾向决定着选择材料的角度,影响着加工材料达到的深度。

如有一次关于歌颂母爱的演讲,一个同学说到她他*的故事:妈妈所在的工厂要减员分流,减员指标分到各车间,班组要求以末位淘汰的方式来压缩员工。仓库有六位四十多岁的女工,需要裁减一人。组长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白纸,让大家写上将被淘汰的“末位”,结果每个人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她们每个人都上交了辞职书。不久,在他*的倡导下,她们合伙开了一家小吃店,并很快生意红火。

演讲时,这位同学这样归结主题:“当初,她们每个人都认定要被淘汰的人会是自己,然而,改革并非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无情竞争,有时候,退让反而是一种更积极的进取。”

听了这个故事,听众能不为这些女工的感情而动容吗?她们团结一心,互让互信;她们顾全大局,积极豁达;她们敢破观念,勇于开拓……演讲者采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表达了对妈妈以及他*的同伴们深深的赞美敬佩之情。这种情感与演讲中人物的情感相融,产生了感人肺腑的力量,当然是一场真挚动人的好演讲。

结构中,情感要流动

写演讲稿,不仅主题要贯穿于全文,情感也应如一条纽带,贯穿于演讲的首尾。作者的情感流动,会影响文稿如何起笔,如何安排线索,如何组合段落,如何收尾。这种情感色彩,犹如山中之烟岚笼罩着全文,把听众置于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题为“人在校园”这样一个话题演讲中,有一个同学别出心裁,以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线索,确立了“勿忘国耻,警钟长鸣”这一严肃而沉重的主题。其外在组织结构采取逐层加深叙说的方法,按内容的逻辑关系分为五个层次:1.以“什么叫秋凉”“什么叫民族的凄凉”等问题引发思考;2.日本侵略者血洗南京城,屠杀三十多万同胞;3.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制造骇人听闻的“万人坑”;4.日本右翼势力不思悔改,至今仍在歪曲历史;5.年轻的一代需要铭记历史,保持“凉意”。讲稿一气呵成,听来回肠荡气,令人动容。

这篇演讲稿以“凉”字贯穿始终,列数日军滔天罪行,桩桩件件使人凉意在心头,对日本侵略者军国主义的仇恨,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考,从来没有这样深刻。演讲稿从感到“凉意”到叩问一代人的灵魂是否清醒,到最后呼吁勿忘历史,保持清醒,我们感受到的是演讲者那股爱国爱民的火热激情,感受到的是其高度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词句里,情感要闪烁

语言是演讲者与听众交流感情的直接媒介,演讲语言必须具备声情并茂的特点。演讲者应该从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多方面对语言的风格进行把握,要融入鲜明的情感,让情感在字句里闪烁跳跃。

有一篇题为《痛并快乐着》的演讲,其中不乏精彩的段落,现选取其中一段以飨读者:

人在校园,我们有着一只在没有蛇的麦田里的田鼠的快乐,我们在冬天的早晨赖床;在阴雨天气里迟到;做实验时把五颜六色的液体胡乱地混在一起;在有阳光的日子里,用手表在老师背后的黑板上反射出圆圆的光斑,照啊照啊的。常常听人说,祝你快乐得像只老鼠,是不是快乐的最高境界就是老鼠的快乐呢?”

演讲者用动物来模拟人的感觉,别具匠心,又颇具幽默感。遣词造句生动有趣,语言风格轻松活泼,整段文字潇洒自如。演讲者从自己的真实感觉出发,借助排比的修辞手法撷取大家耳熟能详的校园生活片断,使听众中的同龄人感同身受,更感亲切。这些闪烁着情感的语言,当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拉近演讲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

总之,要使你的演讲充满情感,就应该从选材、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加以把握,如果能做到言为心声,由衷抒情,你的演讲一定会靓起来!

 

揭示当众讲话五大恐惧原因 加强演讲训练

 

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科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恐惧的本能。适当、适度的恐惧是正常的,它可以激活人类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比如,正是基于对疼痛的恐惧,人们会主动地保护肌体免受伤害,以规避疼痛;正是基于对黑暗的恐惧,人们想方设法地寻找光明,才学会了保存火种、发明电灯,才有了点亮暗夜的万家灯火、五彩霓虹……我们说,正是恐惧激发了人类的潜能。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不适当、不适度的畸形恐惧也广为存在。在畸形恐惧面前,人类会显得异常渺小、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这种畸形恐惧制约着人们应激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活动有百害无一利。畸形恐惧包括:

无谓的过度恐惧。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人,他总担心天会掉下来,以致忧心如焚,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成为大家的笑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自己虚设的恐惧情境中不能自拔,饱受煎熬。用最通俗的话讲,这就叫“自己吓唬自己”。这种“杞人忧天”式的恐惧就是一种畸形恐惧。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当众讲话呢?根据多年的口才培训实践经验,我们把造成当众讲话恐惧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约定俗成的角色期待

“角色”本来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提出了社会角色理论,指出只要是社会成员,都要承担、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比如父母、子女、领导、员工、专家、教师、运动员,等等。

角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要努力地、出色地扮演好自己承担的各种角色,满足公众对这一角色的期待。进一步说,无论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都要有大家共同认可的与这个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表现。

在当众讲话的过程中,讲话者和听话者都知晓并明确这一角色期待的内涵,大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来衡量讲话者水平如何。正是这种角色期待,使当众讲话者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形成了由于害怕“讲不好”、害怕“出丑”而导致“不敢讲”的尴尬与无奈。可以说,当众讲话的“怕出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约定俗成的角色期待,该心理被过度放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恐惧点”。

二、盘结于心的挫折经历

人生难免坎坷磕碰,曾经的挫折经历,往往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的气质类型和价值取向不同,遭遇挫折后,有的人应激力会被充分激活,意志越发坚强,会迸发出超常的力量去战胜挫折。

有的人在遭遇挫折后,出于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总是刻意回避挫折,将受挫的情绪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由于这种情绪体验只是被暂时“遗忘”,挫败和沮丧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和疏导,于此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情绪结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或场景,挫败的感觉、不自信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再次占上峰,并遏制人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三、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众多的人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自卑心理,就连一些叱咤风云的伟人也概莫能外。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自传中就曾写到:“我曾是病病歪歪而又蠢拙的孩子。年轻时,起先既紧张且对自己的能力无信心,我不得不艰苦而辛劳地训练自己,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和精神。”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造成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容貌而自卑,因地位而自卑,因家庭背景等原因而自卑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他们通过自我调节,成功地将自卑心理转换成行为动力,牢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获得了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但是,自卑心理所产生的阻遏作用却不容忽视。有人将阻遏力的形成概括为以下模式:自卑引起心理压力和紧张—激起逃避或退缩反应—抑制自信,导致焦虑—形成内在阻遏力。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当众讲话者会认为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如别人,语言组织不如别人,声音仪态不如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真的是手足无措,张口结舌,非常痛苦。所以他们会害怕甚至逃避当众讲话。

四、时有发生的未知恐惧

心理学家罗宾生教授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另外,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听众的变更,也自然就要使讲话者产生一种压抑、胆怯的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在小范围内当众讲话并不是很困难,比较流利,即使有轻微的紧张,也可以加以克服。比如在本办公室、本部门的会议发言中,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十分熟悉的环境,人们通常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一旦走出了这个熟悉的“小范围”,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更多的听众时,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呀,吓死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口语交际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口语交际中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他们对自己能否较好地驾驭这种新的、未知的局面没有把握,恐惧也就随之产生,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五、不容忽视的情绪传染

谈到情绪传染,我们先来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1774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为情所困,开枪自杀,而当时许多青年男子看了这本小说后纷纷效仿维特,莫名其妙地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成了当时的“流行性疾病”,有学者将其称为“维特效应”。

恐惧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在特定条件下一样会在人群中传染、蔓延,甚至放大。也就是说,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对当众讲话的恐惧情绪,会通过各种载体或渠道,传染、影响到个体,使个体产生或加剧恐惧。也就是说,群体与个体的恐惧情绪是紧密关联、交互作用的,这也是导致某些人恐惧当众讲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你发觉“自己本来并不是很怕当众讲话,突然之间就不敢讲了”的时候,你很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渠道感染了“恐惧流感”,这是一个不能忽略不计的导致当众讲话恐惧的重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人们在谈到当众讲话的心理时,多半是将紧张与恐惧并列。我们认为,紧张与恐惧在程度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对大多数人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怕、是恐惧、是不敢迈出第一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用词是恐惧。我们坚信:“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困难而苦于无力摆脱的情绪,所以一旦寻得摆脱的途径,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超常力量。”

 

学学名人演讲开场白 你也可以一样精彩

 

演讲者在演讲时妙趣开场,以幽默睿智的口才,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可以奠定整场演讲的基调,同时调动听众的情绪,把听众带进自己创设的演讲情境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演讲“笑果”。看看几位名人是如何在演讲中妙趣开场并赢得满堂喝彩的吧!

李敖:趣言戏谑,诙谐开场

大家都知道李敖文笔不凡,但却不知道他的口才也同样了得,他的思维敏捷,词锋犀利,却又不乏幽默慧黠,诙谐之处每每让人捧腹。2005年9月21日,李敖到北大演讲,他的整场演讲都幽默风趣,让人捧腹。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你们终于看到我了。我今天准备了一些‘金刚怒目’的话,也有一些‘菩萨低眉’的话,但你们这么热情,我应该说菩萨话多一些(掌声,笑声)。演讲最害怕四种人:一种是根本不来听演讲的;一种是听了一半去厕所的;一种是去厕所不回来的;一种是听演讲不鼓掌的。”李敖话音未落,场内已是一片掌声。“当年克林顿、连战等来北大演讲时,是走红地毯进入的,我在进门前也问道:‘我是否有红地毯?’校方说:‘没有,因为北大把你的演讲当作学术演讲,就不铺红地毯了。’如果我讲得好,就是学术演讲;若讲得不好,讲一半再铺红地毯也来得及。”听众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演讲者都喜欢在开场时先恭维一下在场的听众,赚点人气,李敖却不落窠臼,来了个“反弹琵琶”,不说客套话,首句便以“你们终于看到我了”来打趣听众,暗含潜台词:“你们有机会见到我李敖应该很高兴”,充满谐趣且匠心独运。紧接着,他用“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来形容自己的话语,诙谐之处令人捧腹。然后,他趣谈演讲最害怕的四种人,实则在变相向听众“讨要”掌声,可谓妙到极至。李敖接着拿“红地毯”说事,“如果我讲得好,就是学术演讲;若讲得不好,讲一半再铺红地毯也来得及”,这句幽默话一语双关,既自矜于高超的演讲水平,又顺便戏谑了克林顿、连战的演讲水平不及自己,“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形象一展无遗。如此妙趣横生的开场白,自然能激起听众的满堂彩了。

冯骥才:巧释悬念,增添笑料

冯骥才机智幽默,口才不凡,经常妙语迭出。1985年,冯骥才应邀到美国做演讲。他的开场白新颖独特,构思奇巧让人赞叹。

演讲即将开始,大厅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主持人向听众介绍说:“冯先生不仅是作家,而且还是画家,以前还是职业运动员。”简短介绍完毕,大厅里一片寂静,只等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开讲。这时,冯骥才也十分紧张,因为美国人参加这类活动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必定是西装革履,穿着整整齐齐。对演讲者要求很高,必须是口若悬河,机智敏锐,而且要幽默诙谐,否则他们就不买你的账,甚至会纷纷退场,让你下不了台。这台戏不好唱啊!

只见冯骥才沉默了片刻,当着大家的面,把西服上衣脱了下来,又把领带解了下来,最后竟然把毛背心也脱了下来。听众都愣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厅里静得连掉根针也听得见。略停了一会儿,冯骥才开口慢慢说道:“刚才主持人向诸位介绍了我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倒引发了我的职业病。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我今天要把会场当作篮球场,给诸位卖卖力气。”独具一格的开场白,引得全场听众大笑,掌声雷动。

开场后,冯骥才制造了一个悬念,他并不急着演讲,而是从容不迫地脱起了衣服,如此出人意料的行径,让听众大惑不解。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后,冯骥才不露声色地说出开场白,幽默地抖出“包袱”,寥寥数语就让听众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的所作所为都是铺垫与烘托,他是接着主持人介绍自己曾是职业运动员的话头,来了个“借梯登楼”,“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所以他也“照葫芦画瓢”脱衣服为演讲做准备。这样别开生面而幽默生动的开场白,令人耳目一新,一下子吸引了美国听众的注意力,收到了“此言一出,举座皆欢”的艺术效果。冯骥才的演讲,以动作设悬念,开场白释悬念,如此睿智幽默,引起听众的满堂喝彩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约翰·罗克勤:自嘲开路,幽默架桥

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罗克勤口才出众,也颇具幽默感。1862年,在一次听众都是白人的演讲会上,约翰·罗克勤发起一场“要求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说,他的开场白简洁而幽默,但却意味深长,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发人深省。

面对全场的白人听众,约翰·罗克勤一上台,就对自己的肤色做了一番自嘲解说。“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发表演说,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了一点点‘颜色’……”此言一出,台下的白人听众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立马缓和下来。

听众都是白人,黑人演说家却要做一场解放黑奴的演讲,出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引发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如何化解白人听众的戒备、抵触情绪,显得至关重要。约翰·罗克勤并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轻松诙谐,第一句话就拿自身的肤色大开玩笑:“我来到这里给这一场合增添了‘颜色’”,这样一个自嘲式的幽默开场白,风趣而颇具深意,引起白人听众的哄堂大笑。笑声瓦解了听众因种族差异造成的敌对情绪,融洽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也使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自然,收得了“一箭三雕”之效。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为演讲成功打下基础,开场美妙,方能赢到最后。演讲者施展精妙口才,通过精妙的戏谑、巧设的悬念以及幽默的自嘲,营造一个妙趣横生的开场,才能在三言两语间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搭梯架桥,喝到演讲成功的“庆功酒”。上述几位名人的妙趣演讲开场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