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讲什么与怎样讲的问题 你的演讲才算成功
解决好讲什么与怎样讲的问题 你的演讲才算成功
讲什么与怎样讲——演讲艺术琐谈或许对演讲不够了解,有的青年朋友把沿江看得挺神秘,其实从近几年我市演讲活动中获得较好名次的演讲员来看,既有企业领导又有普通工人,既有能歌善舞者也有“五音不全”,笨手笨脚者,他们普遍具备的条件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社会常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讲好讲坏的关键,是“讲什么”与“怎样讲”。
“讲什么”就是确立什么主体,选用什么材料。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主题是否鲜明,材料是否生动。演讲也是同样。而且因为演讲是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现场感特别强,听众是一听而过,没有“让我再看你一眼”的余地。这就要求演讲的主体应当是时代气息比较强的、听众最为关心的演讲材料应当是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给听众教益的,演讲的语言应当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精美动人的。
当然,对初学演讲的朋友不能要求过高,但起码要有真情实感。古人说:“言为心声。”演讲特别需要感情去动力。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感受最深的事情作为演讲材料,这样,可能文章结构很平淡,语言很朴实,但仍可动人心魄。
“怎样讲”包括二层含义,一层是文章的技巧。①有一个开门见山,美丽新颖、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位有经验的评委说:“看一个演讲员的水平如何,前三句就能猜个差不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②有一个丰满、雄辩、生动感人的中间部分。这往往是演讲员综合素质的体现。论述应简洁,层次应清晰,内容应具有逻辑性,事例不在多而在精。③有一个富有哲理,意味深长,或者雄壮有力,气势磅礴的结尾。演讲的结尾,是全文的总结,高潮的延续,听众的最后印象。可以起到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立起全文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轻视。
“怎样讲”的另一层是演讲的技巧,一方面是“讲”,即题材内容,另一方面是“演”,即艺术技巧,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态势语技巧主要由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组成。体态应端庄、大方、稳重、潇洒。手势运用应当简练、协调、雅观,以助讲为目的。不要刻意追求,也不好一点没有。表情要根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或振奋,或喜悦,或愤怒,或悲伤,都应从面部表现出来。眼神的运用中注意不要过频地四下乱看,给人不安的感觉,也不要害怕听众,不敢与听众交流目光;当然也不要直盯着某一位听众,看的人家不好意思。
总之,“讲什么”与“怎样讲”都离不开演讲活动的实践,愿您在演讲中不断提高,愿您的演讲更美,更好!
巧妙抓住节日演讲特点 让你的演讲与众不同
所谓节日演讲,是指在各种节日的重大活动中发表的公开演讲。一般来说,庆祝某个节日,可以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也可以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在活动中,主持人要上场讲话,在比赛中,参与者要登台演讲。因此,为了在节日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我们就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做好节日演讲,首先就要写好节日演讲稿。
总结节日演讲稿的共同特点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几乎每个节日都各有其由来,各有其特点和性质。
拿“国庆节”来说,一个国家逢国庆佳节,其友好国家的领导人或使节便有可能被邀请来参加这个国家的庆祝活动,或发表演讲,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了解。这样的节日发表的演讲往往具有政治性色彩。
相反,如果是“母亲节”的话,所做的演讲一般是赞扬和歌颂母爱的伟大,更具有情感色彩,更生活化。你看,同样是节日演讲,国庆节演讲和母亲节演讲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就不能找到节日演讲的共同特点了吗?能,而且我们总结出了节日演讲的几个共同特点。准确地把握这几个特点,对我们成功进行节日演讲会有很大帮助。
1.内容的纪念性
既然是叫节日演讲,那它本身涉及的内容必然离不开相关的节日。例如节日演讲辞《神奇的力——在五四青年节联欢晚会上的即兴演讲》,尽管篇幅很短,但演讲者仍是将主题扣在了节日上,提倡继续弘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关心祖国,热爱祖国。使内容不知不觉地带有了纪念意义。相反,如果演讲者对五四运动只字不提,大讲特讲其它无关内容,那也就不能称其为“节日演讲辞”了。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节日演讲辞内容都有纪念色彩。元旦演讲是为了纪念旧年已逝、新年正至,把这一天视为全新生活的一个起点;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流传下的节日,广为众人熟知;西方群众性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于公元354年 12月25日诞生;在世界环境日里发表演讲,就一定要呼吁人们热爱环境、保护家园,这样的演讲无疑是对“环境保护日”的纪念。
2.情感的丰富性
所有演讲辞都不可缺少情感没有情感的演讲辞便是语言堆砌的坟墓,毫无生命力可言。而节日演讲辞里面,由于受节日特点的影响,会更充分地体现出丰富的情感。我们说节日演讲具有情感的丰富性,而非情感的单一性,这是因为节日本身色彩纷呈,风格各异,所以导致丁演讲辞中情感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让我们看看节日演讲辞中,主要有哪些情感。
情感有时体现为严肃,例如周恩来同志的《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开篇讲道:“诸位先生,诸位同志,‘双十二’事变过了整整十年了,中国从内战转入抗战,现在又不幸地回到内战,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一段历史教训!”演讲者的语气是严肃的,因为所讲的内容是严肃的,“双十二”纪念日也是一个严肃的节日。
情感有时体现为活泼,这完全与前一种情形相反,例如项金红的《在<北航>学生记者元旦晚会上的致辞》:刚才主持人说“请宣传部长发言”。很抱歉,今晚我不当“宣传部长”只作一名20年前的老学生记者,来和大家聊聊,请接受我这颗依然青春的心!
3.主题的独特性
不同的节日,性质是不一样的。有纪念性节日,如劳动节、端午节;也有庆祝性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有倡导性节日,如植树节、助残日;也有风俗性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如此等等。因此,撰写节日演讲稿,必须根据节日的独特性质确立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演讲的思想文化意义。例如,在护士节发表演讲,就应当通过缅怀南丁格尔的业绩,激发护士的职业责任心和自豪感,以体现独特的纪念意义。
4.内容的现实感
无论在什么节日里发表演讲,都必须与演讲者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演讲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撰写节日演讲稿,一定要突出内容的现实感,以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例如,在教师节发表演讲,就应当着重讲述老师们现实工作的感人事迹,从而颂扬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和崇高精神。
5.语言的个性化
节日演讲有着特定的背景意义和主题要求。在同一场合下发表节日演讲,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弊病。因此,要想讲出特色,给听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必须注重语言的个性化。这就要求在撰稿的时候,善于运用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例如,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在青年节发表演讲,就可以运用充满情趣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志向。
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讲的无声语言
在演讲场合,也许你见到过这种情景:有的演讲者从一上台到结束,两手始终下垂于裤线,一直保持着立正的姿势;有的演讲者像害羞的小姑娘,总是捏掰着自己的小手指;还有的演讲者,好不容易伸出手来,可是很不合适宜地胡乱比画了一下……生硬?沉闷?别扭?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无声语言在演讲中的独特作用。
演讲包括“演”和“讲”两个方面,演讲的“讲”是有声语言,演讲的“演”是无声语言。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所运用的表情、无声语言、姿态,等等。无声语言又称体态语言、态势语言、形体语言、“道具”语言等。
从动静角度来看,无声语言可分为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动态语言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静态语言包括服饰、姿态、神态等。
从整体与局部角度来看,无声语言可分为整体无声语言和局部无声语言。整体语包括行姿、站姿、坐姿、服饰等;局部语包括手势、表情、眼神等。
从表现部位和表现力来看,无声语言可分为表情语、手势、体姿语、服饰语等。
在演讲中,光“演”不“讲”,固然不是演讲,但只“讲”不“演”,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演讲。真正的演讲,应将“演”和“讲”,也就是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统一起来。
无声语言是演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演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助作用
这是无声语言的主要作用。演讲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光靠有声语言是不够的,需要用无声语言加以辅助,帮助强化有声语言,使演讲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如:“同志们,千万要注意,这次试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讲这一句话时,演讲者举起右手的食指,就可强调“这一次”的重要性了。再如:“不!决不能接受!”演讲者抬起右手有力地向下挥,可表达自己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
(二)表意作用
据语言学家研究,人们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言语表达的,其余的65%的信息则是由无声语言、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来传递的。这一研究结果至少可以说明:无声语言不仅也是信息的一种载体,而且在信息传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无声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把一只手抬起手心朝外张开,表示“停住”。两个人分别时,彼此挥手,示意“再见”。当然,有的无声语言,其含义并非是单一或单纯的,而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和语境来理解和把握。如“点头”,可表示致意、同意、肯定、承认、赞成、感谢、应允、满意、认可、理解、顺从等。又如“握手”,可表示友好、欢迎、感谢、再见、鼓励、赞扬、安慰、爱慕等。有时,无声语言甚至可以替代有声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控场作用
在演讲中,遇到意外情况时,适当地运用无声语言,可起到有效控制现场的作用。如会场一片嘈杂,演讲者上台后,双手交臂于胸前,静静地站一会儿,可起到静场的作用。当演讲者走上讲台时,如果台下听众全都起立鼓掌,而且掌声经久不息,演讲者可向前伸出双臂,用两个手掌,手心朝下摆动,就能使听众很快地静坐下来。在演讲的过程中,有人讲话,演讲者用眼睛盯着他,可起到制止的作用。
运用无声语言,应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一)自然
自然,就是指无声语言的运用,要能做到舒展自如,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留人为的痕迹,不要给人以表演、做作、生硬的感觉。因为自然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和体现,才能给听众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任何矫揉造作的无声语言都只会引起听众的强烈反感。所以,演讲者的无声语言势要做得舒展大方,又自然流畅,既不可过于张狂,也不能过于拘谨。总之,每一个无声语言都要随着演讲者的情感活动自然形成和外现。即使是预先设计的无声语言,也要让听众感觉是情感所致,非做不可。只有这样自然的无声语言,才能拨动听众的心弦。
(二)准确
所谓准确,不仅指无声语言要能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且指无声语言要交代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能造成错觉或误解。例如:“对方辩友整个立论架构是建立在四个要点之上。第一,……”讲到“四个”和“第一”时,演讲者可分别伸出左手或右手的四个指头(大拇指之外)和食指,如果颠倒了顺序,那就不准确了。无声语言运用不准确,会严重影响演讲效果。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大家请坐”,他的手却向上举起,记者们以为是让他们站起来。在另一次演讲中,尼克松手指听众,嘴上却说“我”;手指自己,嘴上却说“你们”。这种不准确的无声语言让这位总统在听众面前出尽了洋相,落下了笑柄。
(三)精当
所谓“精”,就是精确,演讲者做出的无声语言要能够精确地表达出它特定的意义和内涵。所谓“当”,就是适当。在演讲中,无声语言既不要过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使用无声语言,让最富有哲理性和情意感的有声语言与必要的无声语言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力求用最精当的无声语言,获得最强烈的现场效应。
(四)简练
演讲的无声语言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追求的是简单明了、精炼生动的表达效果。因为复杂模糊的无声语言会让听众迷惑难解,而烦琐拖沓的无声语言又会使听众烦扰生厌,所以,演讲者的无声语言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得简捷明快,干净利落,切不可哗众取宠,拖泥带水。
(五)和谐
演讲的无声语言是不可能单独运用的。它的一举一动,总是和演讲者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配合在一起的。这种配合必须是适当的,协调的。比如无声语言的起落应当和话音同时,无声语言动作需要同姿态结合,无声语言效应必须与表情一致。和谐产生美,只有和谐的无声语言,才能给听众以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