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共鸣控制训练让声音更圆润
演讲共鸣控制训练让声音更圆润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在嘈杂的地方,我们说话越大声,结果声嘶力竭,自己嗓子累得要命。其实培训的时候也有,如为了让别人都听到,尤其人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就提高音调嗓门,不久就有“失声”的感觉。
其实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5,而4/5的力量用在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面。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声音圆润、优美。科学调节共鸣器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延长声带的寿命。
朗读的发声中,多采用中声区,而中声区主要形成于口腔上下,这就决定了用声的共鸣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共鸣腔。一般提到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口腔、胸腔,这四个共鸣腔最基本。声乐学习中还有提到腹腔共鸣,不过有些人不赞同这个提法。
除了口腔共鸣为主之外,胸腔共鸣是基础,可以加多一点,如果有高音的时候,增加呼吸量,发挥一点鼻腔、头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声音圆润集中,需要改变口腔共鸣条件。发音时双唇集中用力,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放松,提颧肌、颊肌、笑肌,在共同运动时,嘴角上提。可以通过张口吸气或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这时的口腔共鸣会加大。在打开口腔的时候,同时注意唇的收拢。
1、口腔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发声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声的时候鼻咽要关闭,不产生鼻泄露。通过下列练习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基本都是以开口元音为主练习:
ba da ga pa ta ka
peng pa pi pu pai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准确的叫法是第一声 阴平;第二声 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多用阴平声调进行,这样有利于体会声音和气息。
词组练习:
澎湃 冰雹 拍照 平静 抨击 批评……
哗啦啦 噼啪啪 咣啷啷 扑嗵嗵 胡噜噜……
快乐 宣纸 挫折 菊花 捐助 吹捧 乌鸦……
绕口令:
山上五株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柜中五条裤,伐了山上树,取下架上醋,捉住林中鹿,拿出柜中裤。
2、鼻腔共鸣训练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标准的鼻辅音m,n和ng就是这样发声的。有人觉得鼻音重显得声音好听、有厚度,但是过多的鼻音有如感冒,是不好的。
发 a i u 的音,加点鼻腔共鸣体会
加鼻辅音 ma mi mu na ni nu
词组练习:
妈妈 光芒 中央 接纳 头脑 ……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演讲技巧
领导者发表演说,通常是为了推动变革、推广理念,以及改变大家的想法。想要学会领导者般的演说风格,就不能只是纯粹报告数据而已,而是必须学习好好设计你的诉求。领导是不好当滴,让人心服口服的领导更是需要经历尖端的磨砺(其实很多领导的心态是——我是领导我怕谁!谁敢不听我的?……呵呵)。
认识你的听众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展现出领导者般的演说风格,就要事先针对可能的听众做些功课。在你同意演说之前,先弄清楚:
听众到底会是哪些人,他们又有哪些共通性?
听众的知识背景如何、对你的演讲主题了解多少?
听众是会支持你的立场,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有点反对的态度?
听众有哪些共同的迫切恐惧和忧虑?
他们偏好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哪些议题是禁忌,不该提起?
这群人平常在讨论事情时,有没有偏好使用什么术语?
卓越领导者最明显的标记之一,就是他们在步上讲台之前,会尽量努力了解他们的听众。如果你这么做,就更可能有精采的表现。演说要让人佩服,并不只是看你懂多少和你如何表达,能否让人佩服,取决于听众听到什么、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以及需要什么。事先分析你的听众,就可以让情势对你有利。
记住「wiifm?」的原则
「wiifm?」就是「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的缩写,这是当你踏上讲台开始简报的时候,所有听众都在想的问题。而且他们在你的演讲结束很久之后,还是会以同样的标准来评断你演说的内容。在你准备演讲内容时,要锁定以下这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各位听众会想要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无从得知自己该准备和构思什么样的演讲内容。听众往往会希望你做到下列几件事:
针对他们共同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提出可行的方法,让他们可以达成他们设定的目标,或是完成对他们很重要的工作。
解释为何某种作法和他们的价值观、渴望或梦想相符。
卓越领导者一定会回答听众「wiifm?」这个问题,他们会将演说的重心,放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以及满足需求之上。
创造鲜活景象
可以运用4种技巧,在听众的脑海中创造出鲜活的景象:
利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而不是模糊或空泛的用语。以积极的态度说明你目前在做的事,而不是你未来想做的事。在讲述内容中加进动态的感觉。
提出范例并直接做比较——也就是一些可以让听众想象出画面的事物,然后再连结到你所叙述的内容。
用实际物品当作道具——将这些物品带上讲台,添加一些戏剧效果。
说故事——就像是在听众的脑海中播放电影一样。故事会是演说当中最有力的元素,要挑选有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故事。
打动人心
要做到真正让人佩服的演说,并不需要一大堆的冠冕堂皇的理念或词句,而是要在情感上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和你的听众之间一定要产生火花。
要打动听众,必须具备3项要素:
相互尊重——听众必须尊重你的背景,而你则必须尊重他们的时间、价值观与兴趣。
专注——你必须尽量去了解听众,依据他们的需求和关切的事量身订做你的诉求,让他们感觉受到重视。
爱戴——你必须先爱戴听众,他们才会喜欢你。
怎样唤起听众的共鸣
演讲者发表演讲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说服、鼓动、感召听众,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讲唤起听众的共鸣,从思想深处征服听众,就成为演讲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演讲者怎样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呢?
一、用趋同法唤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共同的地位、经历、愿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趋同性,演讲者可以从趋同的角度入手,去寻找与听众的共同语言,渲染与听众的共同体验,去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作的圣诞演讲:我今天虽然远离家庭和祖国,在这里过节,但我一点也没有异乡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由于本人的母亲血统和你们相同,抑或是由于本人多年来在此所得的友谊,抑或是由于这两个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国家,在共同奋斗中所产生出来的同志感觉,抑或是由于上述三种关系的综合。总之,我在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过节,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之客。我和各位之间,本来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欢迎的盛意,我觉得很应该和各位共坐炉边,同享这圣诞之乐。在圣诞之夜的特定氛围中,演讲者娓娓述说共同的血缘、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奋斗结下的同志般的情谊。这些共同的体验把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实现了双向交流,唤起听众温馨亲切的心理感受。
二、用求异法唤起追求新奇是听众的正常心理,演讲者可以巧妙构思,以求异为“突破口”,给听众以新鲜奇特的刺激,设置吊起听众胃口的悬念,调动听众的逆向思维,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使听众产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愉悦。
例如,在一次演讲赛中,某演讲者走上讲台,展示出一张纸,上面写着“1>2,1>多”,然后讲道:朋友们,看到这个题目,怎么样,很荒唐吧!是的,单从数字上说,“1”是所有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可是,我要说,任何数字离开了具体事物只能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有实际意义。“1”在有些时候,它可以大于2、大于3、大于4,甚至大于多。比如计划生育吧,多生有害国家,多生有害人民,多生有害自己。夫妻同育一枝花,利国利民又利家。从这个意义上讲,难道不是1大于2、1大于3、1大于4、1大于多吗?……
在这里,演讲者匠心独运,巧设悬念,反弹琵琶,求异促思,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最终在揭秘解惑的释然中,对演讲的主旨心领神会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用对比法唤起事物之间的对比能更清楚地显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的交融。
例如,某大学邀请一位老教授作关于演讲技巧的报告,当时校园里正同时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老教授走上讲台,发现台下虽有空位,但走廊上却站着不少学生,可见这是心中犹豫不决的听众,他决定要争取这部分人。他放弃了原来的开场白,这样讲道:同学们,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作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轻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半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开场白后报告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挤进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说与唱、年轻人与老头子对比,再把一般人与听众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作对比,既褒扬了听众,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听众的重视,使双方心理相容,产生共鸣。
四、用想像法唤起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想像。在演讲中,运用想像激发听众的心理共鸣,变演讲者的有意想像为听众的无意想像,变演讲者的创造想像为听众的再造想像。通过演讲者绘声绘色的描述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听众在内心再现演讲者描述的艺术境界,从而心驰神往,深受感染。
例如,杨鹏程在湘潭师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门》,他抓住该校新建校门的造型——“两个交叉的‘S'”,以此为“激发点”展开想像:汉语教授认为它是校名第一个字“湘”的第一个字母“X”,代表新生一入大门,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师大生。数学教授认为它是数学王国里代表未知数的“X”。物理教授认为是一条抛物线,是声波震动示意图。英语教授认为是英文“科学”的第一个字母,这是一座科学之门。哲学教授认为是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种理论命题的探讨……
最后,演讲者在想像的基础上满腔热情进行总结。?演讲者关于校门的奇异诱人想像,唤起了莘莘学
子强烈的进取意识,必将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五、用情感法唤起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演讲只有用真情实感的流动、跳跃和燃烧才能感动听众,演讲者只有用血、用泪、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击才能叩开听众的心扉,震撼听众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例如,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学作演讲,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讲道:他的两个学生正在国外,听说老师病危,中止合同,飞回上海,为老师临终演出。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小学生们的家长对记者说:“带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音乐,什么叫老师……,几天后,这位教授死了,龙华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满了鲜花,楼梯上一层一层地叠满了鲜花……”
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就弥漫在演讲会场。听众的灵魂在演讲者动情的讲述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振。
六、用理趣法唤起演讲的说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说教,演讲者要善于揣摩听众心理,顺应听众需求,激起听众探究的兴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说理能够使演讲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听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例如,某青年的演讲《新时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表现自己吗?可我要说:表现自己又有什么过错呢?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都在表现自己吗?孔雀开屏、白鹤亮翅;一粒种子总要发一片芽叶,一株小草总要顶一朵花蕾。就连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也是自我表现的呀,金子要发光,硫磺有气味,更何况我们人呢?……如果我们屈辱地保持那种夸张变形的谦虚,临阵畏缩不前,凡事后退一步,尽管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万夫不当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没,自我淘汰。
这段话以一系列自然现象说明宇宙万物皆自我表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演讲者把精辟的论述与形象的描绘融为一炉,既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的美感,理趣浑然,相得益彰,激起听众心理共鸣。
七、用反问法唤起演讲中的反问句并不需要听众来回答,而是一种表达强烈情感、进行双向沟通的手段,以反问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能激起听众心中的波澜,把演讲推向高潮,增强演讲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董文华的演讲《我不愿做这样的飞鸽》中的一段:我怎能嫌弃脚下的土地,难道她不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我们怎能嫌弃大别山贫穷,难道她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难道祖国的儿女只有躲开的理由,而没有建设的义务?难道一个新时代的人,一个有血气的青年能做这样的“飞鸽”?
可以看出这一连串的反问,寓答于问,反复激发,句句扣动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总之,演讲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选择恰当的手法,叩击听众的心扉,震撼听众的心灵,唤起听众的共鸣。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手法,对听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激发,打动听众,征服听众,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