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时建立信心和良好心态

演讲时建立信心和良好心态

 

寻找和抓住演讲的机会。作为一个初学者,要进行大量的小范围的成功的演讲。这样建立你的信心!!

接受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的熟悉的演讲话题。否则的话,礼貌地拒绝。演讲新的主题很好,但是不要愚蠢的接受,特别是对你一个初学者。

准备要提前。但是绝对不要在演讲地准备、思考或者担心。通常试着说得简短、轻松和美好,人们会喜欢你的。

到场要在演讲开始前。让自己自然地熟悉大厅、演讲台、演讲舞台、话筒、组织者、员工和其他人。

问候尽可能多的听众,走来走去,和新面孔进行简短地介绍,对陌生人微笑,轻松的玩笑,让自己振奋起来。

在等着被叫到的时候,做在椅子上让自己身心放松。深呼吸,进行简短、安静的沉思,在脑海中想想你最喜欢的旋律,想象你的朋友在向你欢呼,或者看到你过去的成功。然后集中注意看会议进行得如何。在台上注意抬高下巴,眼光平视。

当你的名字被叫到你,慢慢站起来,以正常步幅(不要太悠闲或显得懒散)走上演讲台,自信地走上去,看看周围的人,微笑,然后开始你的演讲。

进行平稳的较长的问候,慢慢开始。过一会儿,你就会进入状态,然后再全力地进行演讲。

 

谦逊要恰如其分

 

有些人很自豪于自己的说理能力,这类人很擅长在自己的谈话之中运用三段论法及辩证法,自以为所说的话是井然有序而且没有破绽。然而,这种经常把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的人,周围的朋友往往也被他批评得避之犹恐不及。这么一来,他根本交不到一个朋友。

世上有太多爱讲大道理的人,这当中自然不乏口才特别优异、能够谈笑风生的人。这类的人物尚不足以说是善于辩论,顶多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清晰的口齿、滔滔雄辩的口才,这种人的确能够让人觉得英气焕发。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具体的事实。对任何事有独到的见解,是现代人常有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只不过是自己的感想罢了,还称不上具有完整的见解与知识。

这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一知半解的认识强出风头,这不过是“半桶水”的爱现者,但世上却有太多这种好出风头的人。凡是善辩的人大多喜欢卖弄这种技术,结果形成了陶醉于自我主张而固执己见的性格。对话一定要有对手,一心一意地想要扳倒对方,这样只会摧毁彼此的情谊。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谦虚为怀”,并告诫我们“满受损谦受益”。然而,若是过度的谦虚又会形成另一种自我表现,这也就是说,过度的谦虚所产生的影响和自大夸张一样。每个人的立场、职责都各不相同;在有些情况之下,过分谦虚反而会让人感到不真诚。

如果是违背事实的情况很明显,而他人,尤其自己的部下或晚辈,却假意地给你戴高帽子,这种不符合事实的称赞就是逢迎拍马。

如果别人对你赞不绝口,你可别信以为真地沾沾自喜。但也不必反应太过头,不妨若无其事地回答:“你这么说,我可是愧不敢当。”“承蒙你好意的批评,真是太谢谢你了。”这种坦白的回答方式不但可以让对方松一口气,也可以表示亲近之意。

总之,对于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或比较疏远的上司,过份地谦虚会产生反效果。

 

演讲中的六种照应技巧

 

初学演讲者很容易犯这样一种毛病,那就是在演讲时内容漫无边际、结构松散凌乱、语言拖沓累赘。然而,如果演讲者能根据演讲的目的、主题、题材等因素,恰当地运用照应技巧。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下面结合实例谈谈照应技巧在演讲中的运用。

一、扣题照应 画龙点睛

演讲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演讲中应在适当的时候照应标题,这在演讲中往往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扣题照应可以使演讲的内容向标题聚拢,指向更加明确集中,也可以使演讲的主题思想得以突出和升华。例如,1901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纽约勃克莱博物馆公共教育协会的演讲《我也是义和团》,标题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好奇心理。演讲中,马克·吐温猛烈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中国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演讲者照应标题,画龙点睛,使听众解开疑窦,在顿悟后的释然中理解了演讲者的深意。

二、首尾照应 大开大合

在演讲中,开头埋下伏笔,结尾再来照应,可以使演讲的结构曲折跌宕、大开大合,而且能使布局巧妙、眉目清楚、重点突出、主题深化,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演讲《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开头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讲到这里,演讲者荡开一笔,讲自己过去对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甚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的动人事迹,感受到老前辈人格的高尚,最后再照应开头的故事: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由于演讲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技巧,前呼后应,大开大合,使整个演讲内容高度集中,结构严谨缜密,浑然一体,使听众对演讲主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引起了听众心中强烈的共鸣。

三、层层照应 一线贯穿

在演讲中,也可以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紧扣中心问题层层进行照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演讲的主旨逐层深化,演讲的结构一线贯穿,演讲的气势在层层排比中逐步推向高潮,还可以使听众在反复照应、多次强调中加深印象,对演讲主题认识更明确、更深入,从而使演讲更具有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王海滨的演讲《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中,为了驳斥外国人的“21世纪中国将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的观点和回答“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演讲者推出以下排比段:“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我想站在长城上高声呼唤:中国自己能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巅,面对黄河长江传出我心中的呼唤:中国农民能养活中国……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在大水法的残骸前跪倒,抓把泥土,写下我们共同的宣言——我们就能养活中国……由于以上排比段的层层照应,演讲才得以主题更突出、内容更集中、脉络更清晰、气势更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随机照应 前后勾连

在演讲过程中还可以随机照应,即前面谈到的问题,后面随时给以照应,使前后勾连,结构缜密,这有利于唤起听众的回味和联想,使演讲显得更自然随意,更容易贴近听众,打动人心。例如,许晓蕾的演讲《最后一片叶子》开头讲道: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人,想必还记得这句话:“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接下来,演讲者谈到人类破坏“绿色”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声疾呼要紧急行动起来,保护“绿色”,并以“那时,我们都会明白,最后一片落叶将带走人类的命运,也决不是危言耸听”“你可能问我,这一切还保不住你那最后一片叶子吗”“聪明的作家欧·亨利……那最后一片不凋的叶子,带来的是一个危亡病人的新生”随机照应“最后一片叶子”发表议论,这就使演讲前后勾连,浑然一体,也使演讲所揭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更尖锐突出。那寓意深刻的箴言,如警钟长鸣,时时敲击着听众的心灵。于是,整个演讲就因有了一股内在的灵动血脉,而显得新鲜活泼。

五、细节照应 以小见大

细节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反映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在演讲中也可以抓住某些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在演讲中反复照应,多处强调,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给听众以有益的启迪。例如,黄显达的演讲《难忘的深圳快餐》,开头讲自己初到深圳打工,吃的是廉价的盒饭。后来,条件好了,仍吃盒饭。他讲道:打工者们吃得最多的是盒饭,深圳因此又是一个高效率的快餐城。一批又一批……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的日子我还愿长期地吃盒饭,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成材的路上需要这种吃快餐的劲头和精神!朋友们,让我们在成材的路上共同拥有这种勤俭节约、分秒必争的劲头和精神。

在这里,演讲者抓住了日常生活中“吃盒饭”的细节,在演讲中反复照应,最后提炼为“盒饭精神”,以小见大,以平见奇,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突出地表现了演讲的主题思想。

六、对比照应 比中见旨

在演讲中还有一种对比照应的手法,即列出两类既有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人或事物,在演讲过程中用对比的方式不断进行前后照应,使各自的特点在对比照应中更加鲜明,也使演讲的主题更突出,演讲者得出的结论也更让人信服。例如,阳光的演讲《丰碑与粪土》讲道:95年神州大地,有两个名字传播最广,一个是孔繁森,一个是王宝森。他俩同为领导干部,却以不同的胸怀震撼着千千万万个心灵:孔繁森为了党的事业两度进藏历时十载,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踏险履艰,恪尽职守。他爱民胜父,心系藏胞,扶危济困,情暖高原。孔繁森以他的党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在人们心目中构筑起一座丰碑。而王宝森呢?他身为京官,却为私利和享乐滥用职权,大肆侵吞、挥霍、挪用巨额公款。他道德败坏,不知廉耻,声色犬马,生活糜烂。他那腐朽的思想,堕落的行为,只能被人们视如粪土,并添上一口绿痰。整个演讲中演讲者对二者的思想、行为、影响进行了对比照应,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最后揭示演讲的主旨,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即使竖不起一座丰碑,但也决不能成为一堆粪土”的结论。

总之,运用照应技巧,能体现出演讲的结构布局之妙,使演讲灵活,全篇浑然,大开大合,时起时伏,前呼后应,形散神聚,能极大地增强演讲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