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景仰的大师——钱钟书
让人景仰的大师——钱钟书
朱柳笛
他因《围城》为人所知,又因《谈艺录》《管锥编》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经典,他就是钱钟书。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世后,著名学者余英时发出了这样的叹息:“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奇才破格录取
钱钟书,字默存,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钱钟书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他数学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
清华的包容成就了一个“奇才”。
他穿着蓝大褂去上冯友兰的逻辑学,随手扯过同学的笔记本,一字不漏地记下先生所讲的所有引语及英文原文;他被邀请参加哲学系高年级学生讨论会,舌战九儒,每战必胜。
被赞人中之龙
人人只说他有“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却不了解他课后的轨迹。
钱钟书入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要读尽清华藏书。
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夫人杨绛曾在《我们仨》书中回忆,钱钟书几乎把所有的假期时间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待了4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
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吴宓曾赞他是“人中之龙”: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孩子气的率真
君子与狂士,这种矛盾的风骨在他成名后被解读为“孩子气”的率真。
1933年夏天,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清华早就有意让他留校或攻读硕士学位,可是他一口拒绝了。于是便有了“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的传言。
“奇才”更有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精神。
他拒绝了热心人士拜访的好意,拒绝普林斯顿大学抛来的邀请其讲学的橄榄枝。
当《围城》出版后,有一位外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喜欢《围城》,想见钱钟书。钱婉言谢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那你有没有必要非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设“好读书”奖学金
他是乐观的,下放干校时,取笑当年的校花“一只红苹果冻成一只烂苹果”;他又是宽容的,从未对自身的逆境有过抱怨。
1998年12月21日,杨绛带着几位亲友在火化炉前鞠躬3次,不声不响地送走了这位20世纪的伟大学者。这是钱钟书的遗愿:不举行任何仪式,恳退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2001年,杨绛把稿酬、版税收入捐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这笔奖学金已从最初的72万元累计到今天的数百万元。
“我们一家三口最爱的是清华,而好读书三个字则概括了默存的精神。”杨绛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