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总是以为你很努力

前几天回老家休年假,正好赶上侄子的庆功宴。他从小就跟我特别“铁”,我考到北京后也时常给我打电话,问我大城市的种种。他今年冲刺高考,我们联系的时间就少了些。侄子今年高考还算正常发挥,考到了我们省会的一本高校,这样的成绩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家里热热闹闹摆了几大桌,一向文静内敛的侄子也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喝起了白酒。

席间,亲戚朋友们一直夸着侄子前途无量。侄子话也不多,只是笑着向亲友们道谢,但眼神中却夹带着的恍惚与落寞。酒喝了不少,亲戚朋友也陆续离开,侄子端着酒杯在我身边坐下,说要跟我喝几杯说说心里话。

几杯酒下肚,孩子绷不住了:“老叔,您知道我的目标是哪里,我想走的远一些,去北京、上海念书,认识认识世界。但高三每次考试我都不满意,您也能发现,我可以压缩了许多时间,包括与您的联系,想多学习,逼自己多做题,可是最后分数还是差了不少,真是不甘心啊!”听他这么说,我一时语塞。普天学子,尤其是农村里的孩子都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莫名的笃定,对理想中的大学都有“朝圣”般的狂热。

我本想劝他不要过于执着,只要用心,在哪里读书不一样?不等我开口,他又继续说:“高中三年,我只有学习与睡觉,最开心的事就是给你打打电话聊聊外边的世界。我每天都要求自己做6、7套卷子,12点前从没睡过,结果呢?我拼尽了200%的精力,但成绩上却没有50%的回报,我离北京、上海的高校始终有十几分的距离。老叔,我不明白,我努力这么久,怎么还是这样……班里不少同学都考去北京上海了。”

我没有打断他,因为他所说的一切,我感同身受。

回想过去,自己当年也是这么熬过来的,不过我幸运一些,考到了北京。听着他的倾诉,我就懂了他的刻苦和努力。后来到了北京,我接触了很多人,有的人就是花很少的时间学习却总能拔得头筹,有些人再努力还是原地打转,但这一切很少与家庭、金钱、幸运相关。

我同事家里的孩子与侄子同届,从小她就将自己的生活控制的轻松有序,从规律的作息,到规律的饮食。这孩子也早早学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然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顺理成章,她考入理想中的高校。

回头想想,其实侄子缺的从来都不是努力,是方法。

很多孩子贪多图快、走马观花地做套卷子,不如认认真真弄清一套卷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时候一遍遍的翻书不如将学过的内容整理归类成有侧重、有分析的学习笔记。其实在这个时代,找到合适的方法,远比盲目的“刻苦努力”有用得多。侄子在对待学习上的刻苦和坚韧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如何在同样刻苦的人中脱颖而出,这就要凭借着更实际、更效率的学习和复习方法。

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百度文库翻看到2015年各省高考状元们的学习笔记,也是出于好奇,我把所有状元的笔记都翻看了一下。什么俊秀隽雅,工整严谨我就不过多赘述,状元们一般都是一手好字。让我惊奇的是,每份状元笔记能清楚的呈现出状元自己的学习道路和方法,它传达出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多的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一些理科题目,他们并不局限于一套解答体系,他们会用多种方法(公式)找到答案。一些逻辑分析题,笔记中图文并茂的分析方式也能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和题目的本质呈现在出来。

状元笔记是状元们高中时代学习的方法总结,人生又何尝不是,随时都要总结,都要找方法。现在很多出来打拼的年轻人总是爱抱怨,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不尽人意,怪家人、怪社会,认为自己还不够投入,但也许你跳出来看看,你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去努力,去投入时间精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方式和方法便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好的方法需要摸索,需要不断的思考、学习、实践,或是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得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但经验值得传承。

所以,年轻人,不要总是被自己的努力所迷惑,其实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出于好奇,大家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这些状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