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6岁孩子写简历的现实隐喻
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一个好的小学,家长们已经开始为6岁的孩子写简历,在简历中,不难找到像“少儿英语一级”、“已经认识1000个汉字”等字眼。(1月17日新华网)
可怜天下父母心,竟然为6岁孩子制作简历!对这种不合时宜的“创意”,近乎不择手段的竞争,我们不能仅把其当作笑料,一笑而过,而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简历不简单,背后有推手。时下,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分数论英雄仍大有市场、就业困境还一时难以缓解……这些都加剧了家长的“恐慌”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热心地帮助孩子设计未来,试图在一夜间孵出一只金凤凰。
于是,孩子人生的竞争被大大地提前:择校、择班、帮孩子找家教、让孩子上培训班,成了家长的应尽之责,并被美其名曰“从娃娃抓起”。在家长如山的期望下,孩子如蜗牛一样背上一个“大大的壳”,超前思考承载着就业、生存等一系列问题,被逼做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事情。小小年纪就远离快乐,被蒙上灰灰的色彩,这不单单是孩子和家长的悲哀,也是社会的不幸。因为,被家长“引上路”的孩子,很快就会登上应试教育的战车,融入应试大军的滚滚人流,参与到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之中。
毋庸质疑,为6岁孩子写简历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它又是对畸形生存状态的嘲讽,是对应试教育的举报。在现实情境下,遣责家长,怕难有疗效,抱怨社会,也于事无补。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要想避免为6岁孩子写简历的事再度发生,改革教育制度,改变人才选拔方式,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才最为关键。
不让孩子负重前行,使他们能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国家才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