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不是“大熊猫”

前不久的调查显示,7~15岁的中小学生感觉快乐的不到60%;而这个年龄段近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过双休日,理由是回到家中既有缺少伙伴的孤独感,更有无可抗拒的“压力”感。

可见,孩子们非常反感“大人们把我们像大熊猫那样宠爱着、呵护着,‘爱’得我又累又恐惧”。

这无可抗拒的“压力”和“恐惧”来自何方?主要在家长。

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家中不仅充当着“牧马人”和“饲养员”,对孩子来说,他们更像“讨债者”、“加油机”和“加速器”,时时处处在对孩子像大熊猫般呵护的同时,又有着溢于言表地希图孩子“高速运转”的“三怕”焦虑:

一怕孩子闲着;二怕孩子出错;三怕孩子失败。

把“名列前茅、争做一流”等要求像“紧箍咒”一样戴在孩子的头上。

很多父母并没有从心理上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许多原本可以由孩子自理的事也不放心地“包”下来,使孩子处处感到“无奈和没劲”。

素质教育拓展的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开阔视野的空间、时间被一些家长“挤走”了;

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能力、讲过程和情感教育、体验教育,回到家中便化为乌有。

如此的“呵护”,岂不是对孩子“爱的是一阵子,误的是一辈子”?要知道,孩子可不是“大熊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