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外因很多,但在学校教育中,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却具有特殊的功能。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思想更具有新的意义和特征:其第一个特征是发展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教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并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其第二个特征是主动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教师的叫我学变成我自己要学。其第三个特征是协同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以协同合作的形式出现的。其第四个特征是针对性。即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由于启发式教学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应试教育”下,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往往把着眼点。
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实践证明,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而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正适应了这一要求。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疑,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
其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使学生行为协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发展。而学生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如何,关键还是学生自己,任何外部因素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然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教师的眼中,往往只有教师自己,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如果认为学生存在的话,那也只是把他看成是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故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当然,也就必然出现教学形式满堂灌、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师越祖代庖、学生食而不化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但是,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则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行为协调发展。
其三,启发式教学的协同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交往和谐。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相互依存、联系和作用,产生了教学过程中的三对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过程就是这三对矛盾交错作用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教师却片面地、孤立地把教师与教材的矛盾视为教学过程唯一的矛盾,认为只要教师弄懂了教材,按计划熟练他讲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教与学的复杂关系视为注入与被注入的关系。
这种片面的观点必然产生一种误导,即教师只重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照此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已还会使学生头脑闭塞、思想僵化。
启发式教学则不同,它既重视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更重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合作之中。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下,教师爱教、会教、愿教、乐教,而学生则爱学、会学、愿学和乐学。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四,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特征有助于使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针对性是启发式教学区别于注入式教学的又一大特征。注入式的教学是在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差异和教材的难易程度的情况下,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学生生吞活剥、呆读死记。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则表现为既重视了解学生,又注重分析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