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挫折及其处置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由于所受情感、意志、认识等因素的制约,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学生将产生一种丧失的感觉,产生失意的情绪,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挫折。

一、引起学生心理挫折的因素及其影响

一般来说,引起学生心理挫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造成的挫折。其表现之一是灾害、疾并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家庭中发生重大事件等,往往容易使学生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或消极情绪,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障碍。如:自卑、胆怯、疑惑、压抑、傲慢、孤僻、逆反、仇视等。受到这些挫折的学生,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有时导致放弃了原来的追求目标,破罐子破摔。我们曾遇到一位同学,原来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排在前几名,后来,她母亲患急病突然死去。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觉得一切都完了,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才重新赶上。

表现之二是在学习竞争中受挫。有的学生由于某次考试成绩下降或者不及格而发愁,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感到自卑、失望;有的学生因考试后班级排名次,自己排得稍后一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或挫折;还有的学生一心想考第一名,但却考得不理想,目标实现不了,感到惭愧而受挫。表现之三是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有时一方面渴望客观地评价他人,另一方面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却又不善于谅解别人,这就使学生同父母、教师及周围矛盾加深,对别人产生对立,甚至逆反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之间发生的问题往往处理得不当,学生便会拒绝教师的要求,甚至会怀恨在心,与老师唱“反调”。

2.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主观感受到的那些心理挫折。其表现:一是同样的客观困难,可能造成甲学生的心理挫折,却不造成乙学生的心理挫折。个体动机的重要性,因人的需要层次的不同而下同。对于一名学生未能满足当上学生会主席的愿望,可能是最大的挫折;而对于另一名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一篇作文被老师讲评时所否定,可能挫折更大。二是一个学生是否觉得受到挫折,还跟他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例如,两名同学都想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其中一名同学订的目标是优秀,另一名同学的目标是及格。假若两人的努力程度相同,结果都获得良好的成绩。对于这个学习成绩,后一名同学感到满足了,而前一名同学则感到受挫不校三是因自我心理夹衡而受挫。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近期也有具体的目标。有些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便心灰意冷,动摇了信念,有时对于一切事物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对现实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比如,有些学生看到社会上有“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心理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在学习上困难重重,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便辍学去做小买卖,表示将来要当“大款”,为母校捐资出力。

无论心理挫折的因素是属于外在(客观)的,还是内在(主观)的,对学生行为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情绪波动,影响学习;重者,影响身心健康,自卑、失望、出走,甚至滑向绝路。仅就学生对挫折作出的反应来看,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两种不同的反应。即受挫折后的立即反应与遭受挫折的永远反应。

不管那种反应,其影响都是不能低估的。

1.挫折后的立即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当学生受挫后,会引起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二是有时学生对挫折的反应采取无动于衷,表现出一种失去喜怒哀乐的冷谈态度。三是学生受挫后,陷入一种想象境界中,在由自己想象而构成的梦幻情境中去寻求满足。四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时,对事物采取一种非常固执的态度,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顺利地去对待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挫折后的久远反应,主要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情绪上的打击或威胁,使学生表现出一种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反应。其中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羞耻感的增加,始终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恐惧的状态。

二、学生心理挫折的处置

学生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教师在处置学生心理挫折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受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排除,以培养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挫折常与个人主观感受有关,必须使学生正视挫折,理智分析,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向前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理想的实现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个人成长的道路更不是平坦的,经受挫折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要怕挫折,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为此,可以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举办“未来与现实”。“21世纪对我们的要求”等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讲演会、讨论会等,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经常出现的;组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或知识竞赛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勇往直前的精神。

2.引导学生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学生的耐受力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学生能接受严重挫折,有的学生稍遇轻微挫折就意志消沉;有的学生可以忍受学习上的挫折,却不能忍受自尊心被伤害等。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大将的风度、稳定的情绪以及坚强的意志,所有这些都有助增强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

3.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置挫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运用语言警告法。语言能够引起或抑制学生情绪的反应。

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或床边放着“沉着”、“冷静”等字块,对于控制学生紧张的情绪反应是有帮助的。第二,利用注意力迁移法。学生在学习中,特别在家庭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容易引起情绪消沉。这时,教师让学主看看能鼓舞人心的电影、电视及其他一些文艺作品,可以消除学生的一些烦恼。第三,帮助学生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不要把烦恼长期憋在心理,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渲泄,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求得学生心理上的平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爱心,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学生不断进龋第四,教育学生谅解别人。使学生在非原则问题的前提下,要尽量体谅师生和家长,不要苛求他人,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不要对别人斤斤计较。第五,要求学生为别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好事,从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