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原文 翻译 赏析
《鹊桥仙·夜闻杜鹃》
作者:陆游
原文:
常啼杜宇。
飘然羁旅!
注释:
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2
翻译: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
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
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
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
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一畸零人,
漂泊在孤旅的路上,
想那只故园的杜鹃,
带着故园的山水,
让我不堪听闻矣。
赏析:
子规
“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
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