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原文 翻译 赏析

《生查子·独游雨岩》

作者: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雨岩:在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这里的景色奇丽。作者在这里写了不少的词。

2

翻译:

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我在溪边行走,

影子照在溪里。

青天落在水底下,天上的行云,

也落在溪里,我却像在云里行走。

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

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

只有空旷的山谷,发出清音来和我。

这个声音,不像鬼也不像仙,

原来是从桃花水里发出来的一曲歌声。

赏析:

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

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之后,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