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原文 翻译 赏析

《满江红·题冷泉亭》

作者:辛弃疾

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

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2

翻译: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

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

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

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

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

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

会是从天竺飞来的呢?

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

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

浸湿了溪畔的美石。

跨过小桥,登上高亭,

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

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

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

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

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

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赏析:

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官,但时间都很短。乾道六年夏五月,作者三十一岁时,受命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山知滁州。这段时间是三次中较长的一次,本词可能就是这次在杭州作的。

韬光寺

上阕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谿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象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

下阕“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风物本呈家,今为客。”为什么醉舞还会发出悲痛的“浩歌”,怕歌声会使“鱼龙”感泣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的,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着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

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但是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