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陪伴

前奏;互相认识

(一)找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他面对面。听我的指令:伸出你的右脚,与对方的右脚碰一下;然后再伸出你的左脚,与对方的左脚碰;伸出你的右手放你对方的肩上,然后伸出你的左手轻轻地点一下对方的鼻子。这样大家就算认识了,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彼此,请你们交谈一分钟。

(注:有一对是一位先生,一位小姐,他们不好意思点对方的鼻子,也就是害怕有身体上的接触。)

(二)介绍对方:小插曲:那个先生开口就说“我们交流很失败。她不配合。”我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个好的开端。一开口 就在责备对方。我感觉很不好。于是我说:你是这样认为,也许对方不一定也这样认为。我们先听听认为交流的好的人的看法。

于是刚才在我说停时,那些还在继续说的人,即使停下来了,可是身体还保持着刚才交流的姿势:两腿彼此朝着对方,我提出观察,大家和他们自己也很认可:交流很舒服,也很通畅。各自介绍对方,名字单位都记得。只有哪个先生说出姓而说不出名。我征求她:是叫阿杜还是叫她自己说的名字?她愿意大家称她阿杜。就这样一个小责备就过去了。有个叫“赢利”的,我就直说这名字好啊。她本人也很开心,大家很快记住她了。一个叫周华的,我说那就是“周华健的妹妹。”我发现自己很放松,所以听了什么就很快的联想,所以他们一路彼此介绍,我也就记下了他们。

因为一开始的气氛都很不错,所以开局很好。

一、 体会“陪伴”两个字

我进入主题“心灵的陪伴”。

这是我在咨询室里感受到的问题。一位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冤枉说他说话,要他出去。孩子回来说:明明是别人说的他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我,我心里当然不舒服啦!我就不服。家长也很无奈,总不能与孩子一样说老师不好吧!那以后孩子会与老师的关系更僵。孩子以后怎么办呢?家长有担心。所以家长的反应就是责备孩子:还不是你不好,要不然老师会说你呢?孩子一听父母的话就气不打一出来,感情你与老师穿一条裤子呀!不跟你说了,说了跟气人,还惹来骂、责备、批评。家长很是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我怎样才能让孩子说真心话了?家长又迷惑。

另外还有一位母亲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妈妈说:“孩子只要求我什么都不做,就坐下来认真听她讲话。”女儿对妈妈不听她说而伤心认为妈妈忽视了她。可是妈妈也弄不清楚我怎么就没有听你说话了?妈妈很是不了解。

还有一位孩子对他的妈妈说:“我考试时,你什么都别说,什么也不做,就可以了。”他嫌妈妈唠叨。

母亲们担心了,害怕了,面对15——16岁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认为家长在孩子诉说烦恼和痛苦时,没有作到陪伴和聆听,当然久了孩子就不说心里话了。

我们先来看看“陪伴”二字:陪是先有耳朵,而后你得站在他旁边,还的开口说话,那说些什么呢?就是“伴”的话,他的一半呀!

我明白了,“陪伴”就是人在,身体在,更重要的是心在!听他说,与他一起感受一起分享,他伤心,你难过;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他快乐,你也快乐;他痛苦你也痛苦;他悲伤,你也悲伤。

有一位家长说:我也是人啊!我听了他的话不可能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呀!他说的是错的呀!

于是母女开始争辩,到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反倒弄得不欢而散。孩子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亲子关系到是出现了裂痕,互相 对方有错。我想事情弄成这样,是谁都年愿意看到的。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技术没有“陪伴”。如果做父母的暂时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评判,听到孩子说的话,与他站在同一条线上,结成盟军,等到孩子知道有人理解和支持,他对你的话才会听得进去!呀这“叫信其人,才会信其言”嘛。大家可以想想你一般情况下说自己的烦恼对什么人说?朋友。什么样的朋友?能够与你一唱一合的人,也就是他能够理解你,就仿佛是你的一般!呀。我见大家都在点头。如此,对这个孩子说的,我们怎样才是陪伴他呢?首先是或站或坐,看他的姿势来定,立在他一边。然后听他诉说,好要与他一样的感情,或骂或愤怒皆可,待孩子的气发泄出来,心里平静了,再与他谈自己的感受或担心,相信孩子就能够理解你一些。大家也很赞成我的说法。

在去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家人唱“我爱我的家”,其中小女孩子唱“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这也让我想起,一次在公汽上,一个4、5岁的小男孩问他的妈妈:“爸爸为什么不陪我了?”妈妈回答:“爸爸要赚钱,他带很远的地方。”男孩说“我要他陪我,我不要他赚钱。”这就是孩子的心理。

在我们进入自己的人际陪伴之前,我先请大家来画图。

二、 用圆代表自己和最亲近人的关系(5分钟)并分享自己的人际关系图:

我与刚才先介绍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样,我把自己画在纸上的三个圆放大在黑板上,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提醒:我把自己画得很大,与儿子、老公都有交叉,只是老公最小。我才体会到老公在家的地位,我忽视他了。也可看出我的控制太多了点。

因为我的带头,大家都纷纷上台介绍自己的人际图。各种各样,有人能够自我剖析,自我觉察,但是有人就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有人提出问题,我说你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留给你自己思考。就这样避免了深挖对方的隐私或者暴露过多。大家还是勇敢的。也很支持和配合。有像太阳花,爷爷像疏通管道的,直线式的。有离的老远,孤独一人的。

通过这个图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原因,自己与他人的心理距离。也提醒大家去看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状况。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三、 三人一组体会陪伴

了解了陪伴二字,大家试着去学习陪伴。现在三人一组自由组合,给大家8分钟时间来交谈,这次没有主题,你们自定。他们就按照座位的顺序开始了交谈,我多了出来,就作为了观察者。一开始的介绍对现在有影响,那个先生与小姐一组距离就比较开,我旁边的一组就坐得比较近。还有一组说的人人腿对着听的人,另艺人在打哈欠。我观察到有人说得 多,有人说得少,于是我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四、 问题:

1、谁说的最多,谁说的最少,你认为大家都在?

2、 说话最少的人有没有分神?说的人有没有发现地方分神?

3、你满意他们的陪伴吗?对自己小组一个评判。

4、是否注意到陪伴的人采取的身体语言:手势、表情、动作、行为等。

各组不同,其中一人说:他的眼睛我可以看出他在陪伴我,所以我今天很开心,也很快乐,说了很多。

五、 技巧

1、 以“我”开头说话

如‘“我很担心。” “我不舒服。”等等。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长翅膀的绵羊——16岁女孩留学英国的故事》(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P6)。主人公妞妞到英国一个多月,学校放一个短假,离校住在朋友家。担保人叔叔叮嘱她回校后一定电话报平安。可因为与同学叙旧而忘了,回到宿舍才知道叔叔打了无数个电话找。急忙打过去,却听见那边传来异常陌生的吼声:“你回到学校为什么不给我来个电话?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急得我现在饭也没吃。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作者说他的声音一反常态,如雷咆哮,震得我不得不把话筒拿远一点。我一直沉默着。像所有挨骂的小孩一样,明明知道是自己不对。却憋着一肚子气,很不甘心被人大吼又骂:真是是,有什么了不起嘛?不过是一个电话而已。他语调缓和了一些“你知不知道,我担心,我担心你啊!”他低沉的声音蕴涵着无限的关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仿佛觉得电话那头不是我的监护人,而是我的爸爸妈妈。因为只有父母才会如此地担忧,而他和我相识也不过一个多月。

这个“我担心,我担心你啊!”是多么地有力。原胜他的雷霆咆哮。

2、 身体表达爱的语言

我体会出人的不同身体部位可以传递不同的爱的信息。如一双手给人力量,肩膀给人于支持,双腿给人温暖,胸怀给人依靠,塌实而有安全感。

小结;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五官在作用,精神更是在那,也就是心在。陪伴不仅仅是时间多长,而是质量和品质问题。祝愿大家在生活中多陪伴自己的孩子,也陪伴我们的家人,周围的同时或者朋友。今天的沙龙就结束了下周六是由李老师的“增加心里的容受力”。祝大家晚安。

可是大家的屁股没有动,看来大家还不想走,现在沙龙是结束了,如果想走的就可以走了,不想走的可以再谈5分钟。

我想今天的沙龙是成功了。我心里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