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父母能做什么?

儿童福利联盟2007年9月公布“校园霸凌现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六成的国中、国小学生曾有被霸凌欺负(bully)的现象。其实,许多父母心里都担心过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否被人欺负?如果有,又该如何处理?如何不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受气包?

给孩子正面的支持与方法

儿福联盟的执行长王育敏建议,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被人欺负时,先别出现过当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而是先了解事情的通盘始末,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可诉说、可依靠的对象。有些孩子的互动是属于玩笑、捉狭戏弄的性质,大人如果过于紧张或过度保护,也会让孩子反应过度,无法与人正常交往。

台北市敦化国中特教组组长李雅棻也提醒,有七~九成的欺凌行为是从玩笑开始,当施暴者发现戏弄好玩有趣时,会有进一步的行动,因此,“一开始就要有适度的反应。”比如说,教会孩子面对不喜欢或让自己不舒服的嘲笑戏弄时,要适度坚定的告诉对方:“对不起,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或“我不想帮你去做什么”等等。

但如果碰到明确的欺侮霸凌,《校园暴力:别让孩子成为沉默受害者》的作者琴.莎舒则建议,父母应辅导孩子在非暴力、非报复的情况下,找出解决之道,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

许多校园与暴力研究都显示,以暴制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让恶人的拳头下得更重,而且也是教孩子使用暴力。

李雅棻强调,跟孩子们讨论出一个正确的方法,会比立刻出面帮他们解决来得好,而且也可以从中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当孩子因受欺凌而哭泣难过时,也要给他们适度的安慰与温暖,而不是只有求好心切的责备他们“要坚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分区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林亮吟建议,抱抱受伤的孩子,给他们支持,肯定他们的正向优点,有助于他们平复难过。

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成为受气包

至于孩子为什么会受到欺负,也是父母接下去应积极了解的重点。“受害的孩子很少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成为受害对象,但有些特质让他们容易成为下手目标,”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也是临床工作者彼得.薛拉斯(Peter Sheras)提出重要关键。

《校园暴力》的作者莎舒就建议,尽可能别让孩子与众不同,让他们跟着同年纪的衣着发型走,但也不要过度炫耀时髦,免得成为勒索的对象。别让孩子留有一口烂牙,想办法改善严重的青春痘或皮肤问题。如果孩子有无法改变的特征或肢体缺陷,也要想办法让孩子接纳它们,肯定自己。

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不轻易被激怒或恐吓,教他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嘲笑。也鼓励孩子多说请、谢谢和对不起,与人建立友善礼貌的关系。教孩子多以谦虚、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态度多交朋友,减少自己落单被欺的机会。

总之,当孩子有自信与能力面对自己、面对人际压力时,就比较不容易成为恶霸的受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