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少的正是父亲教育

中国人向来是敬重胸怀大略、顶天立地,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伟男子的。

于是,便男女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只能是“相夫教子”,而男人,无一例外的只能在事业场上搏杀。否则,便是异类。

昔年张翼德偶遇刘玄德,见刘玄德慨然长叹,便大声怒斥:“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其实,是猛张飞误解了刘皇叔,不过从张飞的怒斥中,也可以看出彼时男性价值观——男人,作为大丈夫,就是要为国家出力。

今天的武汉刘博士,辞职在家“相妻教子”,这样的事情若是放于古代,定会被古人所鄙视,甚至会被骂得体无完肤——你堂堂博士,不为国出力,竟然在家干些老母鸡都能干的抚育子女之事,成何体统?

然而,抚育子女果真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吗?非也。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授在其教育专著《发现母亲》中谈到“中国目前的早期教育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原因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母亲不能成为良好的、合格的教育者。”在中国,父亲的文化程度普遍比母亲高,可教育子女的重任往往由母亲独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今天,刘博士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男性能勇敢承担起“相妻教子”的责任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高素质的男性抚育子女未必就不是为国家出力,也未必是对自身才华的一种浪费。葛存壮曾经自豪的对众人说:“我这一生最成功之处就是养育和影响了葛优。”,葛优也说:“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最大”。

鲁讯有个观点:在没有天才之前,我们要做的是成为滋养天才成长的土壤。我以为,父亲教育或许正是这样的土壤。

本专题系列文章: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