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与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堂好课,课堂心理气氛必然是良好、和谐的:教师精神焕发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以精炼简洁、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语速适度、抑扬顿挫,以精心的设计和工整的笔迹画龙点猜地板书。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认真笔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师生间心理相通,配合默契,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学生觉得轻松愉快,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心理状态不佳教师的心理状态是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教师心理状况不佳,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受到束缚。这就很难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或与教师保持默契。教师心理状态不佳在许多方面是由客观原因所致,如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学校领导、同事对自己评价不高或对待不公;偶发事件处理不当或学生调皮、成绩不好,等等。这些客观条件的冲击,使教师情绪低落,思维零乱,课堂上爱发牢骚或把心中的愤懑迁怒于学生。
1.学生心理状态较差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矗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配合教师,除教师方面的因素外,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1)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他们表现得“稳重”、“冷静”、沉默寡言,甚至自我封闭。这类学生由于不竞不求,教师怎么讲也就怎么听。虽然他们在作业和考试中的成绩也许能过得去,但课堂上往往不愿表现出与教师的默契和配合。(2)腼腆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胆怯”。他们也许对教师所讲知识的理解较为透彻,但上课时却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怕讲错话被人耻笑而丢面子,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一旦被老师抽问,则红着脸,面容紧张,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心中想好的话或答案经常被忘却。(3)一些学习惰性较强的学生,满足于低水平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龋他们不预习新课,很少复习旧课,懒于开口,不求甚解,上课根本懒得同教师配合,学习上更无创新精神。(4)有的学生可能平常上课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但有时因课外的干扰使其在课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人在教室里坐,思维却还在课堂之外。一旦被老师抽问,便答非所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都会对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产生严重影响。倘若教师、学生两方面同时存在问题,则教师便会对学生感到厌恶,学生也会对教师反感。这就会导致出现紧张与对抗的心理气氛。
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调节教师心理状态,奠定课堂气氛基础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精神饱满、耐心细致地讲授,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为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奠定基矗如若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讲课无精打彩,说话有气无力,就容易给学生一种低劣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情绪不稳定或动辄训斥学生,那么非但不能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反而会使学生对该堂教学充满反感。因此,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调节心理状态,即使是有什么烦恼与忧愁也要尽可能抛开,不能把这些情绪带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2.讲究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法与否,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优化课堂气氛。要使教学艺术化,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敞开心扉,加强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学中,师生双方的默契往往要靠眼睛来联系和沟通。教师要用眼睛来观察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讲解的深浅、语言的速度、板书的详略等,教师还要靠眼神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通过眼神组织教学,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等。教师面带微笑地注视听讲的学生,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盯向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能起一种劝阻和警告的作用。若教师望着天花板或只看教案而不管学生,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感情冷漠。教师只有加强同学生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气氛。
(2)设疑置问,循序渐进。教师上课不能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必须依据学生思维的规律适当、适时地设疑置问,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疑置问要恰到好处、循序渐进,要有新意,使学生通过思考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学生思维的积极活跃是形成良好、和谐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方面。
(3)语言行练,形象生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交流多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精炼简洁、言明意达,要注意抑扬顿挫和音量大小,避免长时间的兴奋或抑制使学生感到疲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是课堂心理气氛的调节剂。
(4)方法新颖,手段多样。教学不能一味地“一言堂”、“满堂灌”,而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颖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调整学生“学”的心理状态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人的感情、愿望、欲求、习惯甚至性格都是可变因素,学生会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善解知识之谜,还应善解人心之谜。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努力创造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因人而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调整: 1.预备活动,或“热身”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正课之前总是采用“热身”活动——学生不必预习便可即席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该活动简单易行: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几分钟的小话题,内容尽可能与上堂已讲或本堂将讲的内容贴近,让学生无拘束地就此进行讨论,尽情地想象和发挥,使他们进入开心、舒畅和兴奋状态。搞好“热身”活动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内容不能离题太远,对讨论要能放能收,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而忘掉胆怯、紧张和恐惧。这就为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奠定较好的基矗 2.“小老师”活动这项活动采用的是启发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坦诚直言,教师补充、总结的方式。通常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部分是学生已知的,或是知而不全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学生讲得不足之处要予以纠正和补充,再逐步向学生未知的领域过渡,转入新课。通过此项活动,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离将要学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掌握新知识并不困难,从而形成一 种易学、愿学的心理状态。通过“小老师”活动,使学生感到讲台上与讲台下并不遥远,以此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中,也容易形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局面,学生可在无拘束,无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养成在公开的场合下敢讲话的良好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也是课堂心理气氛良好、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
3.猜测和综合
这项活动的做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举例或是讲一段故事(可以是大家身边的具体实例,也可以是寓言、幽默故事或成语故事),但对实例结果或故事的结尾不予交待,留给学生猜测、综合和概括——判断实例结果或为故事续完结尾部分。这种活动可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由于教师已给出许多已知条件,要学生得出结论或编出结尾并不是难事。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在开动脑筋,则懒惰和缺乏自信的学生也会受到鞭策、推动,会不甘落后而变得勤奋,自信心也会有所提高。这可以为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创造条件。
4.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教师对性格内向、腼腆、胆怯的学生要由衷地爱,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课堂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对个别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要用实例进行自尊、自爱、自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教育,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们感到温暖,学业上得到关心,这对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逐渐培养起课堂学习中必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作用,这也是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方面。
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创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掌握动机形成规律、注意规律、激励规律和记忆规律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只有在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时,才会形成真正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有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