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里的艺术公民
沙龙里的艺术公民
吴越
福楼拜有许多同行朋友,包括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常在他的家中聚会。他的学生莫泊桑还写过一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短文,详细描写了热闹的情形。这个狭小客厅中的沙龙,差不多成了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
最早的沙龙诞生在16世纪的法国,此后就开始深刻影响着各地文明的进程。除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北京的新月社等,一个个艺术天才,在沙龙里完成了艺术的涅槃。
20世纪最自命不凡的文化沙龙,是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在这个“无限才华,无限激情”的沙龙里,聚集着一大批文化贵族:小说家福斯特、哲学家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小说家狄更斯……他们引领着整个英国的思想与道德流变。
布鲁姆斯伯里的影响漂洋过海,在中国,以徐志摩、凌叔华等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以它为模板建立的。诗人、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常以沙龙形式聚会,并且出杂志,办书店。有意思的是,两个团体,虽远隔重洋,却互相渗透,产生了联系。把“布鲁姆斯伯里理念”带入中国的第一人是徐志摩。1921年9月,徐志摩到达剑桥后,日日与他敬仰的狄更斯、罗素等人同窗共读。
徐志摩和狄更斯是挚友,徐志摩离开剑桥时,曾送狄更斯一顶黑色丝绸中国帽,狄更斯常在剑桥的庭院里散步,有风时,他都会戴上这顶帽子。
(选自《齐鲁周刊》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