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的景观人生
姚晨的景观人生
作者:沈又南
明星的人生是一种“景观人生”,
永远被钉死在一个关键词上。
如果改变,就是背叛。
我仍然记得某次见到姚晨的场景,那是在2011年的1月底,她离婚消息爆出前不久。在一个颁奖活动上,姚晨穿着名贵的套装,粉擦得白白的,配上红红的唇。我们这边的媒体区,传来小声的议论:“没想到姚晨还挺好看的。”有和她熟一点的记者便大声和她打招呼:“姚晨,你是从哪过来的?”姚晨一边迎接着闪光灯,一边笑着回答:“从家里过来。”“哟,是回龙观吗?”记者大声地打趣,所有人便哄笑了起来。姚晨略有尴尬,笑而不语。
每年的1月是颁奖季,记者必须盯完全场,百无聊赖中,又有一个记者说:“这会儿姚晨大概都已经回到回龙观了,这个点儿也不堵车了,40分钟足够。”大家于是又哄笑了起来。
而后,很快,两个月后姚晨爆出离婚。原因是“另有新欢”。一时间,所有人哗然,在这之前,我们知道怎么去解读姚晨,怎么看她,怎么写她,和她开什么玩笑。我们与姚晨之间,与“平民女王”之间,拥有着某些相同的地方:住回龙观这样非明星聚集区,开金杯车,逛菜市场,自己做饭,嫁了一个不是特别中用的老公。
离婚后的这两年,是姚晨迅速上升的两年。她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大明星。她也敢穿着比基尼登上时尚杂志封面了—终于,就算曾经家常如姚晨,在一线造型团队拍摄团队的包装下,也让人不可直视了起来。
于是,这两年,讨厌她的人越来越多。“姚晨早就不是那个姚晨了”,这是一个很万能的句式,经常被随意套用在各种蹿红后的明星身上。大众与明星,多像参观者与被参观者的关系。参观者希望景观里的人永远是景观,你的生活明明已经被改变,但他们希望你不变。你已经是大明星,接个广告就是上百万的酬劳,但他们希望你住在回龙观的经济适用房里,最好每个月还要还5000元的贷款。
明星的人生是一种“景观人生”,永远被钉死在一个关键词上。如果改变,就是背叛。看着故事的发展并不如所盼,那种尴尬,就像在维吾尔族的裙角下面,看到了牛仔裤的裤边。
2012年11月,姚晨再婚,婚礼地点在新西兰—离回龙观何止有十万里路。然后呢?大概,我们需要新的景观,需要新的“平民天后”,就像开发掉丽江之后,我们来到了束河,束河之后,还有和顺、泸沽湖、诺邓。人们一边摇头说着“这个地方变了”,一边急忙忙、一窝蜂地迁徙到下一个景点,把之前的所有爱慕再抒发一次,把所有毁坏,再毁坏一次。反正到时候大不了,再离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