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二)
孩子,我们的心在一起
基于各种生活、工作上的原因,我们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里,把孩子放到全托幼儿园里。我们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孩子的身体,却很少关注到身边这个小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对孩子说:“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但对于孩子,他只是在不断地体验着:怎么总是看不到父母,怎么父母总不管我的需求、不管我的感受。毫无疑问,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当成是“心肝宝贝”,但我们所做的事情,确实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莫大的伤害:孩子的心没有归属,孩子在承受着被抛弃的感觉。
犹如需要物质和生理的营养,孩子同样渴求心理的滋养。孩子需要心灵的关注,需要与父母有心灵的连接,并不断地在收到心理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对于父母,我们有多少人了解孩子这样的需求并很好地满足呢?
一、孩子,你的心是否有个家
“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呢!”
齐齐妈妈非常爱齐齐,对齐齐的照顾与成长的关注,可谓是无微不至。为了齐齐能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她不辞劳苦,四处打听、了解各个幼儿园的情况。终于看上一所幼儿园,并立刻把家也搬到附近。但齐齐上了幼儿园后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继续寻觅的过程中,齐齐妈妈了解到我们幼儿园,并很快把齐齐送了进来,再次把家也搬到了幼儿园附近。
齐齐入园后,他妈妈经常和老师沟通,也常和我谈论孩子的情况。我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真的是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这天下午,齐齐妈妈又和我谈起孩子近期的情况。能看得出,她真的很爱她的孩子。吃过下午餐的齐齐,看到了妈妈,兴冲冲地跑过来,抱住妈妈的腿,不断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抱抱齐齐吧,他想妈妈了。”我提议。“等会儿,妈妈正和老师说话呢!王老师你看,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烦呢,老爱这么黏着我。”妈妈显得有点儿不耐烦,已经4岁多的齐齐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高兴。
我能感受到,当孩子走近妈妈时,妈妈内在是有些不知所措的,不知道怎样自然地和孩子一起。为什么不伸出双手拥抱孩子?离开妈妈快一天了,孩子是多么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啊!为什么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独立生活了一天,为什么不亲亲孩子,给孩子爱的能量和滋养?
大多数的父母,都愿意尽自己所能,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还需要在和父母的亲密相处中,建立起一个无形却踏实的温馨的心灵家园。
心灵的连接和回应
我走在幼儿园上二楼的楼梯上,从楼上迎面走下两个孩子。“早上好!”走在前面的那个孩子一看到我,就大声向我问好。“早上好!”我微笑着和孩子目光对视,并回应孩子的问候。随之,我的目光移向后面那个孩子,我说:“早上好!”
前面那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还没向你问好呢!”“他向我问好了,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后面那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小鹿一般欢快、愉悦地跑下楼去,脸上洋溢着被理解的满足感。
当前面那个孩子说出“早上好”的时候,后面那个孩子选择用眼神向我问好。我接收到了孩子的信息,并热情地回应了他。尤其当我说出“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时,孩子知道我接收到了他心灵发出的信息。
连接,就是这种心灵的感知和回应。当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断与老师产生这样的心理连接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幼儿园生活得很踏实,就会对幼儿园有归属感,就像他们每次社会实践回来时,一下校车就会说:“到家啰!”
在细腻的感受中连接
下午,大部分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整理好教室,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玲老师有些疲惫,加上思念远方的恋人,她有些无力地趴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课桌上,看着窗外渐落的夕阳,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教室里还有三四个孩子,边画画儿边等待父母。玲老师安静地趴在课桌上,心想孩子不会留意到她。一会儿,肖肖轻轻走到她身边,绕了一圈,从后面抱住老师,并把小脑袋靠在老师背上。刹那间,玲老师感到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全身,眼泪忍不住又流了出来。玲老师知道,孩子发现自己在伤心,并想安慰自己,给自己力量。过了一会儿,肖肖又绕到老师前面,轻轻地走开了。一会儿她又来了,轻轻地把两张面巾纸放在老师课桌上,又轻轻地离开了。玲老师拿起面巾纸擦掉了眼泪,这时她的心里盛满一份感动和温暖,感觉世界那么美好。这时玲老师听到肖肖在对其他小朋友说:“玲老师都哭了,她可能想男朋友了。”
孩子并不靠语言来认识和了解你,甚至不用听你说什么,他们用心就能感觉到你的最深处。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在感受里,敏锐地感受着我们,同时也渴望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回应他们。孩子与父母之间尤其需要这样的心灵层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不断和父母心心相连,在连接中找到归属。
孩子的父母,你们是否曾放慢自己的节奏,是否曾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孩子?
二、归属,孩子生命之初的渴望
让我们再回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那是我们太多人已经遗忘的角落,但那里却蕴涵着无限的秘密。
从母亲孕育胎儿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胎儿的身体还是心理,都与母亲是一体的。在母体里,胎儿的生活环境是柔软的、舒适的、温暖的。10个月后,胎儿的身体随着那条黑暗、潮湿和紧压的通道,艰难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身体与母体分离了。
婴儿出生了,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当婴儿再次将手、将脚伸出去的时候,没能再碰触到那柔软又有弹性的气泡壁,而是没有任何回应的“空的感觉”。
这是怎么了?
婴儿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他迫切地需要安全!需要依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了。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从母体的羊水里获取营养了。没有照顾、没有安全,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为了减少太多的恐惧,婴儿在身体与母亲分开的同时,把心依旧留在了母亲那里。也就是说,婴儿在心理上和母亲仍然是一体的。他需要母亲能够随时随地、全身心地感受他的感受,感受他的需求,并及时地满足他。因为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地、平稳地适应这个生硬的成人世界。当然,他更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取充分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奠定自己一生安全感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生命必须首先奠定的基石。
父母,尤其是母亲,将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最可以依靠的人。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他都需要不断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的体验和满足。
由于幼儿在心理上与母亲一体化的特征所决定,生命在两岁以前是无法与母亲分离的。例如,他会用全部感觉去闻母亲身上的味道,慢慢地认识母亲大概的模样,去辨别母亲的声音,去感受母亲的心跳。由于他们的心相通,所以,当幼儿不舒服的时候,他希望妈妈抱自己;当幼儿发现什么而笑时,他希望妈妈也能与自己一起笑;当发现妈妈不在身边时,他会不安地哭……幼儿非常清楚,只有母亲才牵挂他,只有母亲在身边他才有安全感。幼儿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哭、闹,还是索取,都是他的心理需求的表现,“你那里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要你给我”。
孩子天然地需要母亲给他这一切。通过需要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爱,来增加自己与母亲心理上慢慢分离的能量,来获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安全感。当他从母亲那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时,他会认为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第一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一旦稳固建立在自己的内心,成长中的孩子将不再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取。
孩子,你是圣洁的、高贵的
对出生的探问,是孩子最初探究生命的来源,进一步探究自己的归属。一般在四五岁时候,孩子明显出现“出生的敏感期”。①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询问自己从哪里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父母。
当年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曾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的出生有一种懵懂的好奇。我们很想追寻那种生命之初的归属感,我们需要认真地了解我们来自哪里。这本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倾向。
但是当我们探问此事的时候,因为文化的原因,我们的父母很难坦然地告诉我们:你是我们爱的结晶,你的生命是高贵的、圣洁的。父母往往给我们编造一个可以让他们逃避难以启齿的答案。他们哪里知道,这会让我们在稍大的时候,对自己的来临,有一种深深的耻辱感。
李少红导演的一部片子——《恋爱中的宝贝》,女主角疯狂地爱上了男主角,不顾一切。相信这部影片吸引了不少热恋中的男女,他们深深沉浸在那种疯狂的爱情中。
而如果我说,女主角并不是热恋那个男人,只不过是追寻在母亲那里缺失的爱时,你也许不会认同。但我认为,事实就是这样!
影片一开始,自称宝贝的女孩,在读自己写下的一篇文章——《关于我的出生》,其中清晰地描写了自己出生的那一夜,被丢弃在垃圾站里的一幕:在风雨交加的街头,一个无助的婴儿大声啼哭着。突然,镜头中迎面扑过来一只硕大无比的猫,似乎要一口把这个婴儿叼走。
想象一下,那一刻,这个婴儿多么无助!从此恐惧就深深地刻印在女主角的内心深处。她那疯狂的爱情,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被抛弃中已经太久了。她想寻求在母亲那里缺失的归属感,她在渴望能够再次真实地感受母子一体的感觉。
而那街头啼哭的场景,恰恰就是母亲给她描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关于性的相关话题,都是与羞耻相连的。所以,做父母的成人更愿意对孩子说,“你是捡来的孩子!”“你是嘴里吐出来的!”“你是腋下掉出来的!”“你是墙缝里跳出来的!”成人不断地用这种谎言来搪塞一个儿童对出生、对归属的内心需求。但成人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让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伤害和很低的自我评价,孩子会获得一个信息:我们的出生不过如此,我不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命!
我们就这样带着看不见的内在伤痕,慢慢地长大,不知道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去往何处。关于生命,关于性,我们一无所知。这种迷茫,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以为事业成功就可以解决这一切。但实际上,原有的那份不安全感,始终留存于我们内心和潜意识深处,无论我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或获得了怎样的成就。
现在,我们的孩子依旧在重复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识。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当有孩子问起“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我们的老师会这样做:
取出《儿童知识百科全书》(每个教室里都配有这本书),翻到关于出生这个章节,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有的孩子会要求老师反复讲;有的孩子会仔细看书上的图片——胎儿从一个月一直到出生的每一幅图片;有的孩子听着听着会流泪。这样的经历,使孩子对生命的诞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从此他对生命充满敬畏,懂得怎样爱护自己。
三、父母,让我们的心找到归属
回顾我们的童年路
我们在人生第一站错失了太多。回到30年前看看我们的童年,有谁在2岁以前获得过这种无条件的爱,获得过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呢?
从我们的精神胚胎和生理胚胎形成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用生命的全部感受着这个孕育我们的人。在我们不断的体验中,我们时常感到,父母并不完全是因为相爱才拥有我们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意外怀孕、想要男孩、传宗接代或是仅仅为了生育而生育。
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其实就已经开始感受母亲的忐忑与不安了,因为她对如何孕育一个生命几乎一无所知。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三个、第四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或许已经感受到,已有了几个孩子的母亲并不情愿留下我们,但是她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我们。所以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出生之后。也许那里是一片晴空,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怀着这种隐隐的被抛弃的感觉,我们终于等到了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原以为这里就是阳光,但是我们又感受到,迎接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爱。由于不是父母期待中的男孩,或者是其他的某些原因,我们盼来的是第二次被抛弃。
无论是想送人没送掉,还是已经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或者是虽然被留下,但背负了所有的内心创伤——一切都让我们再一次清楚而深刻地领略了被抛弃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渴望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被尊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它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依旧怀有一颗渴望的心,等待着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爱的到来。
我们就这样默默地、顺从地、讨好地等待着。没过多久,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妈妈很忙,你需要在别人家寄放一段时间”,或者“你需要独立,去吧,到幼儿园全托吧,那里能让你像一名战士一样独立”。就这样,我们怀着失望和恐惧来到了新环境。我们依旧不放弃,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老师那里。我们以为,那些老师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们甚至恍惚地叫过她们“妈妈”。但是不久,我们彻底失望了。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如何讨好这些大人,他们都无法知道我们的需要。我们就是在这种反复被抛弃的恐惧下,开始麻木自己,封闭自己,用一切防御手段来解决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保护没有安全感的自己。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多么渴望父母的胸膛就像一座稳健的大山,随时随地提供给我们依靠,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轻松自信、身心舒展地去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期望总是落空。当遭遇无法面对的困境时,我们多么希望背后有一个声音响起:“宝贝,不用怕,你去做吧!妈妈在这儿,妈妈永远都爱你。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最好的。”但这只能是一个梦想。于是,恐惧、不安、紧张时常侵袭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充满焦虑地左顾右盼。我们不仅无法获得安全感,而且还时常生活在谎言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抛弃。
我们寄人篱下,我们不受关注,我们内心孤独,这一切又有谁知道?直到有一天我们彻底绝望了,我们把那颗心远远地抛下,因为我们再也无法承受它那么敏锐的感受。我们慢慢让自己学会麻木。身心分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原本可以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乐章,从此将出现不和谐音调。
也许我们太渴望拥有安全感,也许我们太需要关注。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失望了。我们知道无法从这里获得我们想要的内心感受,于是我们幻想着,也许在外面的世界,可以找到我们企盼已久的那份情感。
当有一天,我们听到有一个男孩或女孩对我们说“我喜欢你,无论怎样,这辈子我都要和你在一起”时,我们眩晕了。我们盼望已久的那句话终于来了。我们的眼睛立刻被蒙蔽,我们只能用耳朵来感受对方。我们放下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这就是爱。我们拿出所有,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对方,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那段日子,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不久,矛盾就凸显出来:我们发现,我们彼此都渴望获得对方无条件的爱,渴望获得对方全方位的关注。而这一切,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我们怕失去对方,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对方而失去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第一次恋爱必定失败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我们内心深处仅仅是想寻找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当第一次的恋爱失败后,我们以为是因为我们太小、太幼稚、太简单了,所以才会犯下愚蠢的错误。
有一天,我们以为我们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以为我们可以以一个成人的状态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于是,我们开始以理性的态度,以宽容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能够给予的爱都给了我们所爱的那个人。在这种幸福之中,我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是,不知是上帝在戏弄我们,还是我们在戏弄自己,那段激情和新鲜过后,我们彼此都感到累了,我们开始互相抱怨,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付出,在给予,而获得的太少,太少。
工作的压力很大,生存的压力很大,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需要从另一半那里得到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支持。但是,婚前曾经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像“母亲”一样的体贴已经荡然无存。“父亲”变成了“儿子”,“母亲”则变成了“女儿”,这种角色的错位,让我们再次茫然了。我们又开始进入到一种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的心境。
当我们反复体验这种感情游戏的同时,我们也会用另一种类似防御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爱情,内在的恐惧也让我们以防御的心态来对待爱我们的人。
我为什么总与人疏离
芳是一位聪明能干、办事利索的职场女性,她每到一家公司工作,总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一年前,芳转到一家大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提拔为总经理,深得老板的重用,周围同事都很羡慕。但私下里,芳总是说,老板不怎么接纳她。这让大家很纳闷,也很不能接受她的这种说法。
芳来找我诉苦。听她述说了几次职业经历之后,我发现,其实每到一个公司后,芳都是受到老板器重的,但她的内心却总是觉得自己跟老板有些格格不入。她甚至羡慕自己手下的员工跟老板的关系那么融洽。
“小时候,妈妈和你亲密吗?”我问。
芳有些茫然:“亲密,怎么算亲密?”
“比如,你妈是否时常亲吻你、拥抱你,是否抚摸你?”
芳思索了许久,似乎在头脑里搜索这样的童年记忆。
“大一些的时候,是否记得妈妈很能发现你内心的秘密?”我又提示。
“我记不起了。小时候,我妈总是处在自己的情绪里,似乎不会太多关注我内心的秘密。”
这才是真相,我们很多人,不曾和父母亲密,不曾有那种亲密关系的体验,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我们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建立那种心理上的亲近关系,不管是与老板、同事,还是爱人。不论对方怎样欣赏我们,接纳我们,我们依旧会担心被抛弃。
主导我们生命的“老板”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尽管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着,但突然某一天,却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你带来想象中的成就感,内心顷刻之间充满了无意义的感觉,甚至觉得生活乏味。随着这种感觉慢慢地扩大,你将难以分辨:这种无意义感是工作,还是你自己?你似乎没有能力摆脱出来,只是在这种迷茫之中,继续周而复始地生活着。而这种现状,让你连带着增加了一份无助、无望的感觉。
静心想一想,你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当那种没有成就感、没有意义的坏情绪袭来时,为什么依旧会出现无望与无助呢?或许你会把它们归结为情绪。想着情绪就是一时的坏心情,过一阵就好了。但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这种情绪为什么会经常地袭扰自己?
是什么位居我们生命的核心?是什么支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有5种核心限制性信念:第一,无资格;第二,被抛弃;第三,无意义和无价值;第四,无助感;第五,无望感。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隐埋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很少能够明晰地觉察到它们,但它们却是我们生命的“老板”,每时每刻都在左右我们的思想,牵制我们的情绪,主导我们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它们弥散在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一次心理培训中,我经历了寻找内在限制性信念的体验。
培训的初始阶段,我们似乎一点儿也寻找不到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但是,安静了几分钟后,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们回到了童年的许多感受上。这才发现,以上5种核心限制性信念多少都在我们的信念中停留着。无意之中,我们已经陷入这样的信念,但我们并不知自己怎么了!
当我们完全地放松下来,并且愿意敞开心灵,去接纳这些信念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寻找到这种感觉,而且能够迅速回到这种感觉当中,回到我们童年的生活情境里。
在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感受,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核心信念中。也许是在童年的成长,也许是在青春期的被忽视,这一切,都让我们重新看待我们今天的信念。
当我认真接纳自己的信念时,我选择了一对一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改变这一限制性信念。我告诉老师,被抛弃的感觉经常会扰乱我的情绪。我记不起曾经什么时候被抛弃过,留下来的仅仅是全托与被他人代养的情景。这种情景本身并不清晰,但是留下来的感受却如此强烈。于是,我与老师产生了一段对话:
“回想一下你被抛弃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固定下来,然后请你反复描述被抛弃过程中的感受。你想想,这种感觉给你带来的积极心态是什么?”
我很自信地回答道:“我必须坚强,我必须独立,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
“你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
“是的。当然也会有脆弱的时候。”
“你脆弱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了想:“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这个过程,让我一下子明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追寻的就是这种感受,非常渴望自己能归属一个人,就像重新归属母亲一样。但是有谁能够给我提供这种归属感呢?当我们童年没有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时,就会有太多这样的情绪困扰着童年的我们。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如果我们学会将自己归属于自己,那么我们就不会再为缺失的归属感而难过了。
妈妈的脸说变就变
很小的时候,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与小伙伴分手,回到家的时候,总是要先趴在窗户外,看看家里的情况。这对安很重要,他需要观察妈妈的情绪与家里的气氛。如果妈妈情绪好的话,那么家里一定是春暖花开,他就可以放心地大摇大摆地进去了,放肆一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妈妈情绪不好,那么家里一定是冰天雪地,他得小心,最好是安安静静或偷偷地溜进家门,他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昆虫,尽量被妈妈忽略不计,不然,就可能招惹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
安和姐姐、弟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人,情绪好的时候,会给他们做很多好吃的,让他们尽情地吃;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冬天把火盆烧得暖暖的,让他们在家里尽情地玩闹;还教他们唱好听的歌谣……但安总摸不准,妈妈什么时候就会情绪突然不好了,那日子,对他们而言,就像寒冬腊月屋子里没有火盆一样难熬,这个时候,他连大气都不敢出。
安不明白,妈妈的情绪为什么一会儿热情似火,一会儿寒冷如冰,家里的天气为什么总是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虽然安不明白,但安必须学会接受,这就是这个家庭的特征。妈妈是个胆小且依赖性强的但又要强的女人。妈妈的胆小和依赖性使她成为了爸爸的附属品,而好强的一面又让她憎恨自己这种附属的角色。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或面临问题的时候,妈妈就如同孩子般,迅速依赖在爸爸身边,并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得爸爸的保护。可是一段时间后,妈妈又开始为之前的事情抱怨指责爸爸,发泄对这种附属角色的不满。当然,那一刻,妈妈会更加生气地痛骂几个孩子没有听她的话,显然,安和姐姐是替罪羊,因为妈妈很宠爱弟弟。
安不明白这其中的关系,他只是小心谨慎地避免妈妈的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他甚至探索出了一个规律——
爸爸经常出差在外。通常爸爸回来的时候,家里更多地像春天一样温暖。但随着爸爸再次出门日子的临近,家里就由春天过渡到了冬天。先是妈妈唠唠叨叨,抱怨爸爸对家庭的照顾不够,终于这种指责超出了爸爸所能忍受的范围,然后爸爸就大发雷霆,有时甚至会摔坏家里的东西。
那个时候,安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如果一不小心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挨打就是必然的了。每当这个时候,安的心中就会无比恐惧与紧张。爸爸会弃门而走,妈妈会哭很久。
他不明白成人的这种变幻莫测,就像他的父母也不会明白一样,这样的变幻莫测会给安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安只是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当自己的心靠近家人,并渴望与家人围成一圈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背对着圈毫无表情,冷漠与疏离让安无法待在这个圈中。可是当安的心远离家人,并蜷缩在角落的时候,他却仿佛看见所有的家人热情而快乐地手拉手呈现着圆满的圈。这时的安又会渴望立刻回到圈中,感受家人的温暖;当安进入圈中时看到的依旧是背对着圈且毫无表情的家人。
安不知道应该相信哪种感觉,好像这个世界很难有一块真正安全且温暖的地方。
三、变幻莫测的大家庭
安还有一个大家庭,除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弟,还有妈妈的父母和爸爸的父母。父母一段时间要照顾妈妈的父母,也就是姥爷姥姥,一段时间又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是个威严而又不失温和,并且很有能力的人。爸爸平时大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每次爸爸回家,安都远远地站着,用欣赏和崇拜的目光望着爸爸。他是那么伟岸,在安的心中,是光芒万丈的。
爸爸喜欢姐姐,正如妈妈宠爱弟弟一样,这是安很小就感受到的。虽然他们总是说,一碗水要端平,在孩子们发生冲突后,也表现出有理没理各打30大板的“公正”,安依旧能够用他敏感的心了解到真相。
“这孩子怎么回事,总是这么扭捏,一点儿都不像我!”爸爸这样评价安。
其实爸爸并不知道,安也希望可以肆无忌惮地接受父母阳光灿烂的爱,他总是幻想着爸爸将自己抱起,让自己高高地骑在他的脖子上,并昂起头向弟弟示威。但这只是安美好的幻想,他从不会主动跑到爸爸身边,将自己的渴望表达给爸爸。他已经习惯于先小心地观察,因为他不知道他扑向父母后,迎接他的是冰还是火!
通常,当爸爸回来的时候,安会默默地站在一边,直到爸爸和家里每个人打过招呼后发现安,并叫安过去的时候,安才会慢慢走近爸爸。有时候,爸爸会将安高高抱起。看着爸爸温和的脸,安反而会紧张得全身发硬,即使内心很喜悦。所以,多年之后,安都有一个毛病——在高兴和愉快的场合下,安会无意识地紧张和局促不安。
姥姥是一位温和、软弱、善良的老人,姥爷是一位有点柔弱但很有才华的老人。他们有很多孩子,在安的眼中,他的这些舅舅们,都不像爸爸一样伟岸,而是像妈妈一样柔弱。所以,爸爸也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
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安需要更加地小心翼翼。奶奶是一位严厉、蛮横和冷漠的老太太,她似乎并不喜欢安的妈妈,时常训斥她,而且对安也不友好,时常会咒骂安:“你就和你妈一样让人讨厌!”但安并不知道她讨厌自己的原因,只是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安的心里。安对奶奶没有任何好感,他讨厌那张冷漠又高高在上的可恶的脸。爷爷倒是一位温和、善良、宽容的老人,他对安和家人都很好。
姐姐很善良,也像爸爸一样能干,总是会获得爸爸的称赞,这让安羡慕不已。其实,安也想向姐姐学习,变得能干而开朗,但每次下定决心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响起:“你不行,做不好了怎么办?爸妈会生气的,别人也一定会耻笑你的。”安总会犹豫、担心,最后放弃,安总是经历担忧、恐惧,最后放弃的心理历程。
在安的心中,弟弟很冷漠,但不知为何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可以不负责任。安在弟弟面前总是感到自己不好,但又觉得弟弟似乎也有问题。妈妈对弟弟很放纵,同样做错事情,如果是安,就会受罚,但如果是弟弟做的,就很有可能幸免,除非被爸爸发现。
这不,今天弟弟摔了一跤,弄脏了裤子,很不幸被爸爸发现,弟弟又挨打了。不知为什么,爸爸总是不喜欢弟弟。所以,每次爸爸回来,弟弟的苦日子就来临了,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躲在妈妈和奶奶的身边。就算是这样,也没少挨打。爸爸打弟弟的时候,总是顺手操起身边的东西就往弟弟身上招呼,棍子呀、笤帚呀,操起什么就是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安害怕极了。他同情弟弟,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遭受像弟弟这样的待遇。所以,安更习惯于躲在不易被发现的角落,让自己在这个家里隐形起来。
通常,弟弟在挨打之后,都会在安的身上撒气,所以安在避免惹恼爸爸的同时,也要躲避着弟弟。
生活就这样继续着。对于成人而言,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他们见多了别人的家庭,似乎也是这样的一台情景剧,只是剧情稍有些许不同而已。
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的剧情,这样的风云变幻,给安的成长,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让安有种变幻无常的感觉。他渴望有人能保护自己,但他又无人可以信赖。所以,他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逃避冲突,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的不安全,为什么成人的情绪总是无常地变化着……
恐慌,在内心时刻被不安全感充斥着,安就这样慢慢长大了。一直长大到成年,那种不安全的感觉时常袭来,有时似乎是莫名的、没有理由的。
从天国带来的那对美丽的羽翼,早已被这些变幻无常的狂风暴雨,冲刷得七零八落。
他努力让自己表面看上去很安静,但他知道自己内心的恐惧。这种感觉时常让他死死地守着过去的一切,无论多么痛苦,他都无法面对和改变。
但有一点他深深明白,他一定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生活。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但他的信念决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