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说孩子怎么知道
我女儿五岁半了,在“三八节”那天,她用吃过的果冻盒和吸管给我做了一朵花,帖得不是特别好,别人看见了问她,你做得不像朵花,倒像个风车,你妈妈会喜欢吗?她很有自信地回答:“会的,只要是我做的,妈妈都喜欢。”因为我之前跟她说过“只要是你动手做的礼物,妈妈都喜欢”,她便深深地记在心里,并由此而产生了自信。
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家里的老人洗脚,孩子看见了也去端了一盆洗脚水,踉踉跄跄地走过来说:“妈妈,洗脚。”大人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毫无疑问,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对于尚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我们要怎样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呢?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去做!
杨杨今年五岁,他在家里时一刻不得安宁,翻箱倒柜,上窜下跳,乱涂乱画,家里人没法只好带他出去,可是他出去也不让人省心,在商场里要这要那,在游乐场里与小朋友争执打闹,所以家长宁愿让他去上幼儿园,说他在家简直就是一个灾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老师却说他在幼儿园表现挺乖,与老师合作也不错。家长十分诧异,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不说,孩子怎么知道怎么做?所以,如果要立规矩,就得提前说。
许多家长都想知道为什么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学校却可以规规矩矩。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老师对待孩子比较严厉,孩子怕老师。这种猜想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孩子在学校当然不能如同在家里那样随意,但主要的原因还不在于此,关键是学校在孩子进校时候,就给他们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告诉孩子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被禁止的。使孩子懂得他们在校就得遵守。但有趣的是这些规定被宣布的同时并没有说如果不遵守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孩子们却都很接受这些规定,似乎认为在这个地方就应如此,即使不太乐意,也没觉得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这就是规则先入为主的好处。
但是在家中,我们一般不会给孩子做严格的行为规定,这也很正常,家里是放松、休息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有“清规戒律”呢?但问题在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是否常听见这样的抱怨:“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我简直不能相信你能做出这样的事。”“你懂不懂规矩啊?”当父母这样说时,孩子是一脸惶恐和茫然,小一点的孩子就被父母突然的严肃吓哭了,他们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这样惹父母发火。
其实,我们也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人告诉他这是什么,该怎么做,他不会天生就知道。比如说在我们家,我经常搂着孩子说“来,妈妈亲亲”。有一天,一个朋友来我们家做客,她对我的孩子说:“来,菠一个”。我女儿就愣了一下,她从来没听过“菠”这个词,但是客人既然说了,她也得做出反应,于是,她愣了一秒就大声地说了一个字“菠——”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如果没有人告诉她,她就会一直以为“打菠”就是大声地说“菠——”
有一个动画片叫“蜡笔小星”,小星的妈妈经常被他气得够呛。有一次,妈妈在午睡,可是小星老是在旁边制造噪声,妈妈忍无可忍了,终于爆发出一句:“小星,你要安静!”这时候,小星并没有像成人希望的那样闭嘴,而是开始不停地念叨:“要安静,要安静......”他并不能理解成人意义的“安静”。
所以说,只要我们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了,就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