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发育
何时为小儿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与各种营养素的关系如何?
脑是智能发育的物质基础,早在胚胎的第18天就出现脑细胞发育的基质神经板,胚胎10~18周脑的生长极快,至23周大脑皮质的6层结构已基本定型。出生前3个月脑细胞的增殖最快,出生后脑细胞增殖减慢,6个月左右增殖停止,但脑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完善在4岁前极为迅速。大脑,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发育是在妊娠后期及出生后前3年,所以生前3个月至生后3岁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智能发育的重要时期。
胎儿出生后脑细胞的发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脑重量的增加:出生时脑重约350g,为成人脑重的1/4,生后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生后第一年脑重量增加最多,6个月时达600g,3岁时达900g~1000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
②神经突触的数量和长度的增加;
③神经髓鞘的形成,神经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脑细胞在增殖、发育期间,大量细胞分裂复制,轴突分枝、树突生长、突触联接以及髓鞘形成都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都是以各种营养的恰当供给为前提的。营养素是构成脑组织的原料。在脑细胞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十分活跃,脑细胞的增大主要依赖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中DNA和RNA的合成必须依靠蛋白质,故蛋白质营养占主要地位;葡萄糖是脑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脑细胞增殖的同时髓鞘加速形成,而脂类对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也是能量重要来源之一;各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锌、磷、钙等都参与脑的代谢活动,对脑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有密切关系。
缺乏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营养素对正在发育的脑组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脑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婴幼儿期。
如何评价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评价有何意义?
评价儿童智力发育水平,首先必须了解正常儿童的智力发育。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发展快,常被称为早熟儿童;有的发展较慢,被称为晚熟儿童;有的儿童学习快,智慧过人,常被誉为“天才儿童”;有的则因生理上等种种原因,学习和生活都有严重困难,被称为智力落后儿童。这些个体差异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儿童基本上都按着差不多的速度发展,正是依据这些共同的特征将儿童生长期划分为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1岁到3岁)、学前期(3岁到6岁)、学龄期(6岁到11~12岁)及青春期。评价儿童智力是根据各期智力发育特点进行的,评价儿童智力发育的方法用智能测试。3岁以下婴幼儿大量地表现为行为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小儿一切形式的活动包括坐、爬、走、言语等来进行评价,即婴幼儿行为特点是智力发育水平的标志。婴幼儿行为活动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某种行为在何时出现都有一定的次序,例如孩子对积木的反应,1岁时只有试叠动作,15个月能叠起两块,而18个月就能叠起3~4块,这是儿童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逐步成熟所表现的不同行为反应。故婴幼儿的行为特点是其智力发育水平的标志,常称为发育检查。3岁以上儿童更多地出现智能活动(有目的的行事,理性的思维,妥善应付环境等),故一般用智力测验来进行评价。智力测验方法多,一般分定量、定性两部分,定量部分专业性强,适合专业人员使用,具有较为准确的诊断价值;定性方法操作方便,测试结果只需与正常标准作比较,不用评分,能粗略地评价智力,适合家长及一般人员使用。
评价儿童智力发育有如下意义:①为早期教育提供依据。儿童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早期教育应依据其规律性,不能超越其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要求过高、过急。②及早发现有缺陷的儿童,充分利用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时机,改善环境进行训练,及早进行干预,以促进其智力发育。③可以发现儿童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有的小儿动作发育较迟钝,有的语言发育较晚,可根据每个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教育和训练。
什么是智力,儿童智能结构包括哪些,儿童智力测验有何局限性?
智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智慧和才能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事物的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程度。
儿童智能结构一般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动作能:反映小儿的姿态、头的平衡、坐、立、爬、走、跑、跳及使用手指的能力,这些运动能力构成了对小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始点。②应物能:反映小儿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③ 言语能:反映小儿听、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④应人能:反映小儿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与神经运动和智力的完整性有关。
儿童智力测验是通过动作、作业、回答问题、做算术题、拼图、理解词义等方面进行的,是间接的测定方法,故有其局限性。其局限性在于:①智力测验无法测定儿童的智力潜能,它只能测定儿童智力的表现,即使是测量智力的表现,也难以用有限的测验题目确切地说明智力的全部情况。②智力测验只能测量一定时期内智力的某种表现,而不能预定人的智力发展,企图通过一次智力测验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前途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③智力测验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怎样设计的,只有设计周密、细致、有较高的科学性的方法才是可靠的。另外项目的设计受设计者的国籍、文化状态等的影响。④智能检查时,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较客观的结果,常与孩子的主观情绪、检查环境等有关。总之各种智能检查方法,都不能作为评价儿童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必须结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以及学校老师、家长及邻居对孩子智力的评价,通过分析和综合,才能作出较客观的结论。
婴儿期智力发育有何特点?
生后第一年的婴儿期变化是巨大的,作为人类特点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经过逐步的发展,开始出现,感觉(视听觉、味觉及皮肤温触觉)也有比较迅速的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其动作发展规律为: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如从双手无目的的乱动到单手有目的的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依次出现抬头、翻身、坐、爬、站立以至行走。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如从头部、躯干动作到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④由正性动作到负性动作,如先握后放,先向前走后退着走。其中手的动作的发展是巨大的,而手的动作的发展推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日趋完善,更有利于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言语发育经历了以下阶段:①发音阶段(1~3个月);②牙牙学语阶段 (4~9个月);③理解说话阶段(7、8~11、12个月);④开始说话阶段(9~12个月)。感觉迅速发展:如婴儿的视力随年龄的增长改变明显,1个月开始出现头眼协调,眼在水平位置上在90°内随物转移,3个月时协调更好并开始辨别物体大小及形状,9个月时能较长时间看3~3.5m内的人物活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智力活动,它与感觉有紧密的联系,婴儿的知觉出现也很早,如半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学会了对深浅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不断地成熟,婴儿的记忆能力越来越明显,如1~4个月的婴儿如手中的玩具被人拿走会无表示,而到4~8个月时则有有所失的表现,甚至会作极短暂的寻找。而8~12个月时就会较长时间去寻找;其记忆特点一是记忆内容少,只限于日常接触的少数人和事;二是记忆时间较短,一般只能保持几天。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婴儿期的思维活动只能说是一种萌芽。这些都是婴儿期智力发育的特点。
如何评价婴儿智力?
婴儿在动作、言语、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行为、智力发育上有其规律性及特点(如前述),评价其智力水平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常用盖泽尔智能发育诊断法,其将1岁以内的婴儿以每4周为一年龄阶段,而以4周、16周、28周、40周及52周为“枢纽龄”(在行为上显示出特殊飞跃进展的周龄)。因这种方法较复杂,适合专业人员运用,不作具体介绍。
幼儿期智力发育有何特点,如何评价其智力?
生后第二、三年的幼儿期其智力发育是在婴儿期所获得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期间,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学会了许多新的随意动作,如独立行走、跑、跳等,手的动作变得更精巧,2岁能拿小匙吃饭,3岁会用小手串珠子,还会用笔画圈圈。②口语迅速发展,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与成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此期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这时忽视了的东西,以后往往很难弥补。2 岁时掌握的词汇有200个左右,3岁时就可达1000个左右。③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幼儿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吃饭、洗手、穿简单衣服等)。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1岁多的幼儿已经通过模仿学会了做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想象力的发展,其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④自我意识萌芽,智力活动带上了一点随意性,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称代词“我”的出现是儿童认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3岁左右的幼儿才会开始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表示自己,也就是说开始有了自我意识。⑤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开始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的时间较婴儿期加长,但仍为“无意性”,思维处于低级阶段,为直觉行动思维。⑥感知觉也有明显发展,如能辨别几种基本颜色等。
评价幼儿智力就是依据上述智力发育特点,评价的方法基本同评价婴儿智力的方法,其枢纽龄为15月、18月、2岁、3岁。
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有何特点?
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其智力发育是迅速的,有如下特点:① 随意运动的发展:其运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断改善,学会运用正确的姿势跑,并能听信号改变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躯体平衡,学会在平行线中间或平衡木上行走。②言语发展:主要发展词汇量,学会连贯地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