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该如何面对心理挫折
“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的问题一抛出,不少学生立刻困惑起来。
“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人跟人不一样吧?”一个女生小声对同伴说。
“这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卢教授揭开了谜底。
6月28日上午,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心理专家讲坛”在上海开讲第四场,卢家楣教授以“学会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为题,为青少年讲授了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
讲座当天恰好是上海市公布高考分数的第一天,卢教授以此为引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导致人生失败的例子——
某地农村一个高中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渴望走进大学殿堂,几经努力,他却屡战屡败。心中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的思维方式进入误区,以致精神崩溃,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防止他出手伤人,无奈的父母只好用铁链将他锁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锁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邻居发现,大家出钱才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卢教授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