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

●“没有任何成功可以代替教育孩子的失败! ”

●“孩子永远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本报记者亲历导师解读实用育子方法

“没有任何成功可以代替教育孩子的失败!”这句心得相信能引起很多人都共鸣。现在是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父母们对自己惟一的孩子投入越来越大,关怀越来越多,激烈的社会竞争还迫使不少父母对孩子实施更大量和多种教育,但结果是否良好呢?最近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在网上引起热议,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如同总要靠母鸡妈妈保护的小鸡,“中国妈妈”竟成为讽刺语。为什么竭其心智、倾心付出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而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或是忙于事业,疏于交流,产生了“逆反”、“沟通困难”、甚至所谓“问题孩子”等现象,让许多父母手足无措,“重教而不会教”成为普遍现象。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父母呢?

记者最近在广州中国学院的课堂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台湾、新加坡的想做好父母的人们正在向张国维博士学习怎样做父母,他们中还有来自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的校长和老师。已经60的张国维曾先后在香港、美国、英国受教育及工作,获得过理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荣誉法学博士、荣誉理学博士等多项学位,最近10年他潜心学习理论,并积极传播,成为一位享有盛誉的教育培训者,获得许多嘉奖,是全亚洲首位荣获国际专业学会颁发“资深导师”的导师。他说,他曾是个如他父亲一样严肃的父亲,与孩子和夫人相处皆有问题,让他及时改善了一切,现在三个儿子已有两个在美国读博士,小儿子也以全“A”成绩考上美国加州大学,并且3个孩子性格极好,与家人和别人相处愉快。

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即神经语言程序学,创始人研究认为,人类行为模式是有程式的,总结成功者的思维行为程序,精炼成可操作的技术,一般人通过模仿、复制可以同样获得卓越成就,被认为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实用行为心理学技巧。香港的李中莹、张国维都是华人的专家,他们及越来越多经他们培训的培训师们,正在用改变越来越多的华人父母的思维和方法。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形成除了基因遗传因素,更多是后天养成的,而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孩童时代就决定了整个人生”,家族治疗创始人Satirn女士说:“孩子永远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亲子教育的基础信念是:家长是每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一般都很正常,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为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学好,即使是他把事情弄得很糟的时候;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首先是家长的改变;总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这些理论对于埋怨社会、环境、风气、潮流、工作压力、学校、老师等外界因素的父母来说,指引的是一条 “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要使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行道路。

因此张国维特别强调:“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父母!”,“孩子已经很聪明,父母要做的是协助他们更智慧!”。

导师们认为,0至14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很多事情将无法挽回因此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时施教非常重要:

0--7岁的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尤其4岁以前的孩子,会毫不保留地接受我们向他们所表述的所有。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导、影响会形成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纠正很难。所以张国维建议,这一时期要善用时机向孩子灌输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教导孩子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感受事物,协助他们建立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性及选择能力,而不要控制太多。

8-13岁的孩子是模仿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会有很多梦想,父母对此未必要支持,但要聆听,不能打击,因为他自己会不断变换。

14--21岁是社交时期,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同龄人的力量大于父母。这时与孩子交流,要说你“希望”的那部分,不说“不许”、“不能”。这一时期也是孩子成为成年人的交接期,情绪变换反应,一会儿是成人,一会儿是孩子,父母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高级执行师黄启团先生还特别强调:“为人父母者千万别遗弃你的孩子”。这个“遗弃”指不亲自抚养,包括把幼童交给父母、幼儿园全托等方式都是不利的,尤其是0至7岁的孩子。他本人对此已有深刻教训,他就是因为工作忙而将幼儿托付给老人,后来花了很大力气,但已无法完全弥补。

“没有问题,只有方法" "效果比道理更重要!”

如何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呢?张国维不赞成“问题孩子”这一称呼,他认为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不是有问题的孩子,而是孩子有点问题。孩子都不是主观上要犯错,孩子正在学习成长,跌倒可以爬起,失败并不重要,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也是父母教育的最好时候。了解这些,父母心态就会平和,平和的气氛有利于有效交流,孩子也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在导师眼里:“没有问题,只有方法”,“没有失败,只有效果和成功”。过去的失败,是方法不对,旧方法只能带来旧的结果,换个角度、换种方法,孩子就会成功,"凡事有三个以上解决方法"是的信条之一。张国维说,一些家庭会用打骂的方式惩罚孩子错误,其实这只是镇压了问题的行为,并不一定解决了实质问题。家长以为惩罚有效,以后还会再用;孩子看到惩罚的效果,以后也会效仿去惩罚比他弱小的人或他以后的孩子。

张国维也不主张说教,“效果比道理更重要!”--这也是的信条。张国维建议,处理孩子问题要了解孩子的动机,考虑这对当事人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并为其行为找到3个以上好处和2个以上不好处,用同理心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然后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选择更好或父母期望的做法。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父母可以先接受他的态度,了解原因,是不喜欢?不懂?还是疲劳?想玩?引导孩子了解作业拖拉有什么不好,然后用发问的方式给他选择,现在做还是等一会儿再做?或看完电视再做?自己做还是妈妈陪著你做?教你做?张博士特别强调要用“发问”的语气给孩子选择这一技巧:“邀请比命令更容易让人接受,给人选择权更让人主动。”

用语言去创造我们期望的孩子?

家长都对孩子有很多期望,但如何去创造我们期望的孩子呢?非常重视语言的力量,认为沟通的意义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接受了什么?所以“效果比道理更重要”。如对一个孩子说一大通上课要准时的道理,莫如早早关灯与孩子同时睡觉。

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和语言去创造我们期望的孩子呢?张国维开出了几种“药方”:

(一)认同嘉许 复制卓越

“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你所说的那种人”。父母应采取方式或寻找机会认同孩子的好的表现及嘉许他们的个人素质、成就及特质,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自我价值。“多讲好话,少说坏话”,增加推动力,提升孩子自尊,给孩子自信,教导孩子相信自己的决定,帮助孩子寻找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二)要有亲和力

沟通的内容仅占7%,语调和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绪占据93%,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由不同的人说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与孩子说话,首先要有亲和力,在配合抚摸、拥抱等身体语言,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到被了解、被尊重,然后带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带他走出原本的框框。同时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说教。

(三)对孩子行为或现象要有回应

对于孩子的行为或现象,父母要有回应,对的要认同、欣赏、肯定,因为好的行为不赞赏就会淡化,对了不被肯定实际是一种惩罚,至少是一种伤害。相反,错了不指正,也是一种默许和鼓励。在技巧上,赞美孩子用眼睛凝视孩子,若是责备则看事物,如孩子考试不好,只看试卷不看人。

对于有问题的行为要先回应,再提“建议”;不指责人,只是说事。处理问题行为时,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建议”之前要先找出其优点进行表扬,然后再“建议”,否则会破坏亲和力。“建议”时主语使用“我们”而不是“你”。“建议”本身有建设性,及时、清晰、具体,如说“准时”,不如说“几点”这样具体的时间。回应用“我喜欢”,建议说“我希望”。

(四)不比较 不用负面语言

张国维说,“比”的字形就是两把尖锐的小刀,一把插向自己,一把插向对比的一方,不要将孩子与人做比较,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如果要“比”,只是自己与自己比,这样才不伤人和有益。

教育孩子要少用、最好不用负面、否定的语言,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做什么”。比如要孩子不迟到,别说“不迟到”,要具体地说:“你今天早上7点起床准时上学了,很乖,是个好孩子”。肯定孩子“7点起床准时上课”的行为,由此上升为他是"好孩子",使这一行为成为支持孩子的信念。

(五)只问"如何?" 不问"为什么?"

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通常会问“为什么?”问“为什么”是指向过去,孩子在被动陈述“为什么”时还会为自己找借口,并产生对别人、对环境或是对自己的埋怨,触发负面情绪,如说题目太难,老师不好等。问“如何”是指向未来,如果问“下次如何考得好一点?”就引导孩子主动去找进步的方法,激发孩子正面情绪,引导孩子找到好的方法、好的榜样,模仿、复制卓越。

在张国维的课堂,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广东茂名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李老师说,他带的学生高考单科状元几出,但他仍有困惑,他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教得更好,他觉得很有收获。北京一所小学的校长戴著副校长和德育教育室主任、班主任骨干都来学习。校长说,我学过心理学,但是没有这样的效果,她很希望张博士能为全校的老师做一次培训,以使更多的孩子收到更正确的教育。

注:本文发表在《桂林晚报》6月17日第21版《特别报道》,作者刘桂丹系资深记者,参加过张国维博士的《亲子关系》课程学习。点击这里可以进一步了解该课程。